“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 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其方圆约20公分左右, 色泽五彩荣耀, 质地坚硬, 润滑细腻,上纽交五龙, 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篆字, 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之后,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 奉若奇珍, 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 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 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 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 辗转于神州2000余年, 忽隐忽现, 终于销声匿迹, 至今杳无踪影, 令人扼腕叹息。 据《辞海》释文:春秋战国楚人卞和从周边山中得一璞玉(毛皮石), 献于楚厉王, 厉王让宫廷玉匠辨别, 匠人认为这是块石头, 遂以欺君之罪断卞和之左足。数年后, 楚厉王儿子武王继位, 卞和又抱此玉石献于武王, 匠人再次认定为是一块普通石头, 武王又断其右足。后来, 楚厉王的孙子楚文王继位, 楚文王游经荆山(今为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 得知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 文王问道:哭其双足残乎?卞和答曰:”吾非悲足也, 而是悲其宝玉而题之以石也!”文王再次使人剖璞,果得宝玉, 质地坚硬, 滑润细腻, 色泽五彩荣耀, 甚为高兴, 遂称之为“和氏璧”。后来,楚文王当成国礼赠送给赵王, 秦王得知后拟以15座城池换此宝玉, 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 识破秦王欲侵占宝玉阴谋, 连夜命随从送回赵国, 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典故, 说的就是这块“和氏璧”。 卞和为楚人, 在楚国山中得璧, 后又抱璧哭于荆山下, 可见卞和家住荆山不远, 荆山为现今的安徽怀远县境内, 怀远县历史上又曾属宿州管辖, 而荆山从来就不出玉石, 那么这块璞玉应是附近的山中所得, 而周围数百里境内, 只有灵璧以北, 以磬云山为中心的绵延山中出玉石, 灵璧当时又属楚地, 灵璧的璧子和“和氏璧”的璧子又同属一个字, 应该说和氏是在此所得宝玉。 灵璧五彩石出土后, 灰浆赤渍裹满, 故被两代楚王误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将卞和双腿赐断, “和氏璧”有石头的外貌特征, 又有玉的温润内涵, 质细而润, 这些均契合灵璧五彩石的显著特征。宋代诗人方岩诗云:“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灵璧磬石被古代匠人雕琢成中国最早的乐器, 作为历代皇家的礼乐圣品, 成为国家皇权的象征! 灵璧古城原有四门, 南门曰:“望荆”, 即登南门可望见荆山, 北门曰“来璧”, 由此也可证明, 当时的灵璧石, 人们就习惯称其为璧。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禹贡》载:“厥贡惟土五色, 羽畎夏翟, 峄阳孤桐, 泗滨浮磬, 淮夷嫔珠暨鱼。”泗滨浮磬, 也是灵璧磬石最早的典籍记载。 综上所述, 可以论证秦始皇传国玉玺“和氏璧”就是灵璧五彩石。 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石料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湖北的绿松石,也有说是和田玉, 或者是陕西的蓝田石等等, 我们用排除法来一一进行排除, 因为所有玉石特征的玉石第一眼就可以看出玉石的特征, 从两代楚王把和氏璧当成普通石头而治卞和的欺君之罪来看, 可以排除天下外表具有玉石特点的玉石。秦国拟以15座城池换得“和氏璧”, 由此可见该快玉石的稀有和珍贵, 而以当时秦国实力得到一块和田玉或者湖北绿松石等具有玉石类的玉石不是很难的事。因此, 只有安徽宿州的灵璧石--五彩石的外表粗糙无光,很难看出它具有宝玉石特征和价值, 唯有经过破析及复杂工艺流程后才能看出它的珍贵,遂被楚王和世人视为绝世珍品。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做玉玺和印章的习俗来看, 金黄色、紫色、五彩色当属富贵吉祥的意思, 尤以五彩色最为荣耀, 安徽宿州灵璧石……五彩石符合此特征!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2-22 01:22 , Processed in 0.09259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