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498|回复: 0

磊石成章句,韵诗入画图——诗词美学与赏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2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181226223555.jpg


长久以来,石界一直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赏石到底算不算艺术。艺术美,首先是艺术家思想的一种表达,是他们通过不同载体和手段,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艺术理念物态化于作品中,从而表达出让受众能欣赏和产生审美共鸣的作品。一块赏石,仅仅采集、交易或简单陈列,肯定不能算艺术。为此藏石家们都在努力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小品组合,台座配饰,雅石置景,将自己的构思、理念融入赏石的表现之中。与这些需要专业技术手段的方式相比,诗文赏石不失为一个便捷而又锦上添花的方式。
QQ图片20181226223649.png
中国是古老的诗歌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如星辰浩瀚,古人的情感在平仄韵脚间跌宕,璀璨于这些珠玑文字之间。赏石作为传承自同一文化母体的审美活动,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主体,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吟诗作赋是才情生发,赏石觅趣则是修身养性的手段。所以寻得美石,往往加以题咏品赞,继而勒刻于石,历经岁月传承,成为人们珍视的古石。古石是传统收藏界所追逐的文房清供之一,其价值与文人的品赏是分不开的。



QQ图片20181226223629.jpg
其次,诗词与赏石追求的审美趣味是高度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练之美


诗词不重大篇幅的铺陈,而是语言简古,主题突出,将最浓缩的情感用最精华的形式表达。所以才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美。才有“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的字斟句酌。这种凝练的语言,最适合赏石的表达。赏石重意象之美,一两个字,一句诗词,点明主题之后,赏者便可了然。虽有大块文章,但不会每石皆需连篇累牍,那样明显就繁琐了。古人勒石题铭,心到意到,多为寥寥数语,藏于底面一角,增添雅趣。而今赏石多以铭牌标注,篇幅所限,更宜短小精悍。

2、含蓄之美


含蓄是中国美学的特征之一,情感表露委婉纡回,细腻曲折,是我们民族性格所致,一旦直白则韵味全失。诗以语言凝练而含蓄;字有限而情无尽,方为佳作。诗的创作与欣赏不同于文,常常语序倒置,文辞错综,似解非解,产生朦胧含蓄之美。语言含蓄朦胧,其意蕴则格外丰富,充分开拓作品的审美意象空间,古人云:诗无达诂,正有此意。诗仙太白的静夜思,仅仅二十字,却有十五字在写场景,最后一句方写乡思,反衬思念之深。倘若开场便说想家,则毫无味道了。赏石同样如此,题名如果只是简单的状物象形,则往往停留在直白的初级阶段,不能激发观者的想象空间。若能借鉴诗词,则平添雅韵,引人思考。比如人物石中出现了若干个观音、关羽、佛祖,题材雷同,审美疲劳。若能将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轶闻或精神以诗词表达,然后题石,则内涵倍增,品位隽永,石头的形象也就活了。

3、形象之美


诗词意象之美,往往有明确可感的画面,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语境便把人引入了秋山晚景之间,画意十足。“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词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表现,移植到赏石意象的营造中,会引领赏者审美层次的深入,读诗而觉画,再由画入石,不仅加深对石趣表达的视觉感受。同时借助诗词意象能引起联想,从而引发审美情感的共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之圃,不正是我们追寻的世外心灵家园么,这样一来,一块景观石或画面石,便会引发人超然物外的遐思。使得画面不仅仅局限于石头本身,而借助赏者脑海里的诗像得以发挥和升华。

4、韵律之美


韵律和节奏是诗词区别于散文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语音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其次是语义变化的节奏,指诗行的分节、句读、语序抑扬顿挫的搭配等。诗词的音乐感是天生的,因为本就是唱和的产物,伴着诗韵曲牌,音乐美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同时能引领审美的节奏。这种审美节奏的调控,有利于赏石审美层次的丰富与意境的深化。从而避免直入主题后,美感的乏味和单调。行板如歌,在诗句吟诵间,反复欣赏美石,如寻山问道,柳暗花明,其审美感受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5、情感之美


诗言志,情感表达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古来众多名篇无不是真情流露的结果。诗词里不仅仅有浅酌低唱的闲愁,更有大江东去的慨叹,和青海长云的雄浑。个人的荣辱,家国的兴衰,世事的艰辛,往往随了诗句道来,便迪人心智,荡气回肠,使读者感受到古人的胸怀。赏石也同样是情感的寄托,一石面前,有人吟风花雪月,有人则秋士悲思,个人心境不同,阅历迥异,心像所住,寓石成景,托石言志,以石清心,肯定离不开诗词的演绎与烘托。石负诗意,诗达人情,真情意切,情感共鸣。

6、意境之美


诗词书画,古典园林都讲求共同的意境之美,所谓境生于像外之美。这里面有几层意思,首先是想象力的发挥,于作品之外,意料之中的隐喻、映射之美。比如赏画面或景观石,物像中仅仅是寥寥几笔溪山,但通过诗词生发,云流岚影、樵歌渔火,古寺霜钟,便都可以飘然入画了。画外有音,赏者自是心领神会。

其次是诗眼常常于意外处落脚,以引入哲思,启迪心智,提升精神境界。所谓虚白、道隐、中和、宁远,是许多诗词所营造的一种氛围,都是围绕着古人的智慧结晶,道,所展开的。审美上升到道的层次,就远离了感官、联想等一般意义的观赏了。而是借助物象去感悟宇宙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禅机佛理、遁世豪情皆出于此,《古诗十九首》里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表明,宇宙万物的轮回中,人不过沧海一粟。以天地过客之心,纳俗世大千之像,非诗人情怀莫属,而能静对万古的则恐怕只有石了。诗与石相结合便可成为连接人生观和宇宙观的纽带。

佛家常念世事无常,以“寂灭为乐”,让身心完全摆脱物像束,以求正觉,心灵愉悦。借鉴到赏石,则不可一味强调物象,而应将万法归心,以诗境入石,借石澄心。船子和尚诗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种禅机语锋所表现的,是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独特审美感受,好比佳茗甘冽,沁心入脾。其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对于有灵性的石头,更需如此,只有通诗情的赏者,方能观其形,会其意,悟其心,觉其味。

诗词赏石首先应当从学习收集古人名篇佳句开始,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来阐述石之美。进而则摹古仿作,照猫画虎,哪怕诗风打油,只要有了平仄、对偶和韵脚,却也附庸风雅,洋洋自得。不过学习过程肯定是有难度的,最忌将白文裁截成五言七句来充旧体,那样还不如新诗,只不过新诗较之白话文需要更大的灵性,难度不易,故而不作展开。诗词赏石的最高境界是石友之间,以应答唱和,作为赏石交流的手段,所谓曲水流觞,结赏石诗社,慕文房雅集,一石多咏,平添古意。醉情山水,宠辱皆忘,寄意雅石,共乐畅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5 17:23 , Processed in 0.09991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