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53|回复: 0

咏石诗词,不离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7 20: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石诗词,就是吟咏奇石的诗词。本文要研究的,是专指当今最常见的、吟咏具体一块奇石的诗词。


最近有同样喜欢写作咏石诗词的石友问我,写作咏石诗词最重要的要点是什么?我略加思索告诉他:不可离开石头!




什么意思?当今赏石界出现的咏石诗词,都是吟咏具体一块石头,而非泛泛吟咏某类石头的。所以,既然叫做咏石诗词,就必须把“这一块”石头,被你据以吟咏的形象特点描述出来;否则,你这首诗词写得再好,内涵再深刻,也不能算是一首“咏石”诗词。




这个理念,本来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就并不怎么特别在意;但是有一次,在亲聆深圳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马嘉楠关于如何写好咏石诗词的聊天中,这个理念又得到了强化。


马嘉楠先生是我第一本咏石诗词集《咏石诗词五百首》序言的作者,他在序言中对这本拙著评价颇高。但我不会盲目沉醉于褒奖之中。有一次我又向他请教,问他,我写的这些咏石诗词还存在什么不足?他沉吟了一下说,有些作品还是离开了石头,没能写出那块石头的具体形象、具体特点来。


事后我仔细翻阅了那本拙著,除了大部分作品算是能够做到之外,的确尚有一些作品未能做到。




例如,有一首题为《入》的古风,吟咏的是一块呈现一个“入”字的造型类文字石(图1)。此石曾经被人叹为遗憾,认为“入”字没有文化内涵,硬是把个“入”字当作“人”字来立意。我琢磨了一下,觉得“入”字并非没有文化内涵,甚至要比“人”的文化内涵更加丰盈,于是为它配了一首七言古绝:


人生之旅尚追求,入门入格入潮流。
赏石入神先入静,百艺入圣上高楼。


这首诗,不但我自己感觉不错,甚至得到了一些赏石界诗家的好评,让我沾沾自喜。但是当我按照马嘉楠教授教给我的“咏石诗词不离石”的标准对它进行衡量时,就发现毛病了。这首诗,如果作为一首人生哲理诗,还算不错;如果作为一首咏石诗,那就不合格了。因为它,虽然句句都围绕那个“入”字在进行联想和咏叹,但是,所咏那块石头究竟长什么样?石头和“入”字究竟有何关系?诗中只字未提,读者无从知道。




又如,近年曾为一块题为《巨擘》的石头配诗。这是一块藏瓷,造型类,形如一只竖起的大拇指,诗是这样的:


若非思敏学才多,安得世人称巨擘。
术业精深品高洁,方为后起作师模。


全诗四句,句句都在议论或感慨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巨擘”,才能成为后世的楷模。诗意虽好,但是没有一句是在描述石头的形象特点,让人读后感受不到石头之美和奇。




当今赏石界诗词圈,有的诗词研究者认为,咏石诗词属于咏物诗词,如何写好咏石诗词,按照如何写好咏物诗词的要点去写就对了。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其实不然。为什么?


写作咏物诗词讲究一个要点:必须做到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切忌为咏物而咏物,见物不见人。见物不见人的咏物诗词不是好的咏物诗词。




而写作咏石诗词的要求恰恰相反:不能离开具体这一块石头去写诗词。这里要特别强调“这一块”。意思是,你这首诗词,吟咏的是“这一块”石头,不是其他的任何一块石头。因此,你就必须中肯地道出“这一块”石头最突出的形象特点来,然后据此而去想象,去联想,去吟咏,去褒贬,去抒怀,去发议论、发感慨;而不可以对“这一块”石头的具体形象不管不顾,像上文列举的《入》和《巨擘》两首诗那样,前者只是对于“入”字含义开展的思考和抒怀,后者只是对于世间某类顶尖人物的赞颂,两首诗的共同特点都是——与石无关。


这样的诗词,即使写得再好,可以成为一首不错的咏物诗词,或者不错的咏史诗词或者感怀诗词或者哲理诗词或者励志诗词,却不是一首合格的咏石诗词。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首合格的咏石诗词呢?有个要点,就是看它是否写出了“这一块”石头的“石情”来。


下文仅从本人所写的咏石诗词中随机选取几例加以简释,以供读者品鉴。为了讲解和阅读理解双方的方便,释例只选绝句,不选词。因为无论是咏石诗还是咏石词,“不离石”这个要点,道理都是一样的。


为石头配吟一首绝句,可以全诗句句紧扣石情,也可以首句或前两句扣石情,其他句用以想象、联想,或者议论、抒怀。






例1,七绝《葫芦仙台》:此诗吟咏的是一块葫芦彩陶石,造型类,石形投影葫芦状,顶面平坦如台。诗是这样的:


又似葫芦又似台,铮铮烁烁引仙来。
笙箫棋酒诗书剑,明月清风共骋怀。


首句写了石头的整体形状特点,道出了石头立意命名的依据;第二句是顺着首句的意象加以想象;第三四句是承接前两句意象逐步深化,最后变成咏叹。




例2,七绝《龟鱼图》:此诗吟咏的是一块三江彩石,图纹类,画面左中部两块斑纹看作一龟一鱼。诗是这样的:


先涂深褐蕴朦胧,再抹朱丹斑驳红。
仿似河龟仿似鲤,福财寿喜意彰隆。




首句说的是石面底色,第二句说的是石面斑纹,第三句是画面的解读,第四句是概说整石的象征意义。


以上两例,如果我们把诗中所写的石头形象、色彩特点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叫做“实”,把诗的褒贬、抒怀、感慨、议论以及想象、联想这些石头上看不见的东西叫做“虚”,那么,例1是首句写实,后三句写虚;例2是前两句写实,第三句半虚半实,第四句写虚。






从以上两例看来,似乎都必须是先写实而后写虚。是不是这样呢?不错,这可说是一般规律;但也不一定。有时候,因为写作时思路所至,或者修辞所需,也可以先虚后实,或者虚中有实,或者实中寓虚。请看下例:


例3,七绝《拼》:此诗吟咏的是一块长江石,图纹类,画面似两头公牛角斗。左边那头四蹄跃起,奋力冲来,右边这头四腿岔开,迎头相抵。背景简略,然而极有分寸:八蹄之下淡淡褐色交待地面,身后若有若无的灰色,似乎烟尘滚滚,似乎山影朦胧。诗是这样的:


二强角斗两呈威,力敌势均谁让谁!
八腿生风尘四起,山无颜色日无辉。




这首诗的纪实不在前两句,而在第三四句。其中“……尘四起,山无颜色日无辉”,准确地描摹了石头画面的特点:画面除了黑白灰,全无艳彩丽色,这都是由于牛的紧张角斗、烟尘四起造成的。诗的前两句,虽然似乎也有描摹的成分,但主要还是议论和感慨,属虚。






七绝《心语》:吟咏的是一块黄河石,图纹类,画面主体是个少女,发髻高绾,身穿高领长衫。小小年纪,为何这番打扮?是不是背地里偷学风骚?诗是这样的:


莫言背地学风骚,小小年龄心气高。
峨髻狐袍皓月样,琵琶一抱女中豪。
【注释】皓月:即王昭君。王昭君名嫱,乳名皓月,字昭君,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奉皇命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封号宁胡阏氏。


诗的首句否定了“学风骚”的猜测,属虚。第二句说年龄小、心气高,也都属虚;但对年龄的判断,却是以画面中人物形象为依据的,所以是虚中有实。第三句写出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属实;但“皓月样”却只是以画面中人物的穿戴为依据的联想,所以是实中有虚。末句是对画面中人物的想象和夸赞,属虚。






可见,咏石诗之写实写虚的先后顺序并无定规,只要写“虚”不忘写“实”即可。“实”是“虚”的依据,“虚”是“实”的升华。


闲来翻阅旧作,发现在我创作的大量咏石诗词中,能够做到“不离石”的确占绝大多数,但是“离石”之作还是有少数存在,这是我需要检讨的!之所以出现“离石”的“咏石诗”,究其原因,有时候是因为不经意,写作时只顾写虚,忘记写实;有时候却是因为技拙。写虚好写,不受限制,不必受检验,海阔天空,想到哪写到哪;写实就不好写了,必须符合石情,不可信口开河。而更难的是,“实情”与“虚境”如何有机融合,成为一件浑然一体的诗词艺术品。






当今赏石界诗坛,有的作者为石头配诗词,不看石头,不看石照,不管“石情”如何,只要给他一个题名,他就可以借题发挥,写出一首看似玄奥的诗词来。如果把他这首诗词安给别的一块石头,只要题名相同,照样“合适”。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诗词与石无关,不必受到“石情”的检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1 19:52 , Processed in 0.1005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