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71|回复: 0

赏石,以审美的角度回望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8 20: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的都有不同形式的神话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石头的故事,比如说,关于盘古五体化为五岳,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等等。这些故事虽然未必真实存在,也不知道源于什么时候,事实上,至今还常常云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们在现在还发挥着影响和作用。由于他们都与石头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可以把这一部分视为赏石历史的发端,或为赏石文化的萌芽。是我们赏石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
       今天,当我们弯腰捡起一块石头砸向追来的狗儿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为方式。但是,如果把这样的行为方式放在二百万年前,那块石头便被赋予了特殊的人文意义......。或许那块石头就可能被叫做“石器”了。无论人类进化到什么程度,都会浓缩着远古的信息。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石器时代,也就是二百万年前人类开始有了对石头的简单认知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比如说旧石器时期,重庆巫山县龙骨坡遗址、山西芮城县西侯度遗址,云南元谋县元谋人遗址还有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都出土有手斧一类的石器。而后,新石器时期,像仰韶文化的石器、红山文化的石器、良渚文明的石器等等。这个时期的石器已经发展成为三类,一类是祭祀用的礼器、一类是装饰类的玉器、一类是生活用的石器。我们从博物馆都能看到很多。 一直到大概八千年前石器的打制越来越精细,同时,也出现很多的玉器,玉石类的饰品。这个阶段是石头与我们人类有了非常深刻并可追溯的历史。在中国,从玉器出现开始,古人便逐步形成赏石经验及相应的理论,特别是园林的出现,奇石便真正意义上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赏石理论。这个赏石阶段,始于人类将石头作为观赏用途开始一直到今天。有的专家认为,始于8000年前,也就是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未有任何人工痕迹的河卵石和金云母片岩。
   



  而最为著名的应该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中挖掘的花石子。据南京博物院编的《北阴阳营》一书中记录共出土花石子76枚,杨伯达先生在《巫玉之光》书中写到,花石子产于南京六合县和雨花台,就是我们今天的南京雨花石。
       此外,在卢保奇先生的《观赏石基础》一书中讲到在商周时期,曾一度出现过有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书中描述,有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四千,配玉有八万”
     




这些都有理由作为赏石文化的新篇章。而之后,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尚书禹贡》中青州的“铅松怪石”、徐州的“泗滨浮磐”。




       两晋陶渊明“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醉石。
       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李勉的罗浮山石、海门山石;杜甫的小祝融峰;南唐后主李煜的宝镜斋研山。
       宋代宋徽宗的万寿山艮岳宣和六十五石和他的祥龙石图;杜绾的《云林石谱》;范大成的《太湖石志》;渔阳公的《渔阳公石谱》;还有石痴大书法家米芾。
       这个时代《云林石谱》收录了各地所产观赏石116种之多。如今的江南三大名石: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杭州邹云峰都是宋徽宗艮岳遗物。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以图为记,囊括各类赏石120余种,计成《园治》文震亨《长物志》围绕园林赏石继往开来。
       清代,曹雪芹的《石头记》,沈心的《怪石录》,梁九图的《谈石》,高兆的《观石录》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观赏石专著纷纷面世。乾隆皇帝不仅御封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六下江南途中,更是将宋徽宗艮岳遗石运回北京亲自提名“青莲朵”,有留下了“宇宙间石最顽,而象形象物往往出人意表”之句。
       学海无涯,石亦有道。赏石者,往往需要“八万里山河,尽收眼底;五千年历史,默数胸中”。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发展的赏石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会融合时代精神,从而实现一个新的境界。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石头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坚。如果人类没有关于石头的观察、审视和运用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现在以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奇石,以艺术的形式去充分展现奇石的魅力,肯定是赏石发展史的新阶段。是传统与当代赏石观,东、西方的赏石观,既独立发展也不断融合发展的阶段。






      至宋代,大书画家、赏石藏石家米芾明确提出了“瘦、皱、漏、透”的赏石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采石的范围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善,新的石种不断涌现,人们对奇石的语言形式也不断丰富多样。不论是初习赏石者或是赏石家,既要学习传统的赏石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丰富与创新。尤其是关于长江石的欣赏,显然不能简单的使用“瘦、漏、皱、透、丑”的语言形式,就是“形、质、色、纹、韵”也难以表达,那么,关于欣赏长江画面石的点、线、面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参阅(一眼千里满目春——赏石)否则,关于画面石的鉴赏就没有客观标准。如果我们只是以经验去判断,去生搬硬套所谓的理论,按图索骥来赏石是行不通的。从赏石理论的界定上讲,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赏石,是从石器时代开始的,只是层次不同而已。人类对石头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的漫长时光里,中国这块地方的石器始终具有自身特征,发现的人类化石早晚也有继承性,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和中国土著人群有过血缘上的交流,所以苏秉琦先生才会说,“中国文化是有近200万年传统的土著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2 00:28 , Processed in 0.0875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