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63|回复: 0

传统奇石存在局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7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灵璧、太湖、昆石和英石等为代表的传统奇石,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以至于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奇石的“瘦、皱、透、漏”特征都被当成奇石界通行标准。而现今时代的情况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的新赏玩和收藏者中,传统奇石已经接近被遗忘。

首先,是传统奇石样式相对单调。我们知道,传统奇石的“瘦、皱、透、漏”特征,一直是其最吸引人们目光的亮点和决定其有无赏玩意义的关键,但这也是其最薄弱之处。由于传统奇石基本以观形为主,而形状又大同小异,不外乎是一些沟槽、凹凸和空洞,尽管每块石头的细部不同,但在整体上仍很容易让人有似曾相识感觉,除了少数能具象状物外,大多难以读出内容。而奇石最重要的还是让人们能够通过观赏获得畅想感悟,大同小异的东西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也许有人会认为,传统奇石中也有出众的纹理质色可赏,像灵璧石就有“声如青铜色碧玉”美誉,但这些说法都形成于信息闭塞的古时候,在新的纹理画面及质色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传统奇石的纹理质色最多只能算陪衬。

其次,是传统奇石质地比较松脆。传统奇石之所以能够“瘦、皱、透、漏”,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松脆质地起决定性因素,正是质地比较松脆且易被流水溶蚀造就了其瘦骨嶙峋和多凹凸空洞特点,相应地也使这些石头特别不耐磕碰并容易用各种钻孔及研磨工具修整改造,比如在北京、上海及苏州等地一些古代园子里保留下来的传统奇石,大多数都有被打磨改型痕迹的原因就在这里。在机械电动工具和有机化学溶剂随处可见的今天,对这些松脆质地的石头进行打磨修整已经易如反掌,加之这些石头中的多数在发现时都深埋地下,表面有一层或厚或薄附着物,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更给一些急功近利甚至利欲熏心之人动手弄脚提供了借口,反正这些石头本身就无所谓有没有皮,仅仅清除附着物还是连带着进行人工造型打磨全凭良心,而且随着一些人的技艺提高和操守缺失,造假改型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分辨难度也更大。在无法保真的情况下,一些赏玩和收藏者选择躲避是万不得已。

第三,是传统奇石个头有些偏大。传统奇石主要由流水溶蚀而成,较少经过相互间剧烈撞击和滚动以及水、风、沙等冲刷研磨过程,个头往往较大。在古代,玩石头基本属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专利,这些人不仅有钱、有闲,更有大房子和大庭院,传统奇石的大个头正好适合他们用来造园子和充填大屋子,所以个头大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优势。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玩石头的人正呈几何级数增长,除去其中的个别富豪,绝大多数都在小屋子里蜗居,大个头的石头根本无处存放,可以在案头甚至书架上摆玩的小个头石头反而更能满足现阶段大多数人们需求,并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传统奇石中尽管也有小个子,但真正有看点能赏玩的毕竟有限,被一些赏玩和收藏者放弃也属无奈之举。

第四,是传统奇石数量不够丰富。传统奇石被发现和赏玩的历史悠久,而发现和赏玩本身就意味着损伤消耗,比如宋徽宗在汴京(今开封)修建艮岳用的大量灵璧和太湖石被北宋军民砸碎充当了抗击金兵炮石就是现成证据。加之一些传统奇石的产出地本身就极狭小,能发现和可赏玩收藏的更少,使得传统奇石在数量上呈下降甚至枯竭之势,比如昆石从宋代起就被禁采,太湖石在原产地太湖一带早已绝迹,灵璧石也从地表寻觅改为了地下挖掘……尽管近年在一些地方发现有一些替代品,如北太湖石和类太湖石等,但替代品的品质品相往往大打折扣,沿用传统奇石老名号也有些不好让人接受。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知识普及,赏玩和收藏奇石人群的不断壮大已成大趋势,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传统奇石有限数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4 08:20 , Processed in 0.1139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