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875|回复: 1

掀起你的盖头来(奇石似红布,奇石艺术品是已经盖在新娘子头上的红盖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3 0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奇石艺术品你的名字已彰显美的艺术魅力。
奇石:是指那些可以合法易主的,有物相;有文字,形、质、色、纹不一般的天然石头块,一种无害的天然的美的媒介。
奇石艺术品:既是奇石,又已经是人为的奇石艺术品。既是一种无害的天然的美的媒介,又已经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媒介。(本文人为的特指是人的意图)
奇石与奇石艺术品的区别,打个比喻是红布与红盖头的区别。红布有可能成为红盖头。红盖头是人为的已经盖在新娘子头上的红布。
奇石是天然的美的媒介。它显现了自然美。人们用奇石进行交流可能产生美感、情感,也可能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性)。
奇石艺术品是人为的。既是一种美的媒介,显现了自然美。又已经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媒介。人们不仅仅是在呈现奇石艺术品自身的自然美,而且是已经用奇石艺术品表现了什么,再现了什么。人们借助奇石艺术品已经弘扬了奇石文化,彰显了艺术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是可以人为的相互转化的。)
拿两方文字奇石《中》《国》举例说明。奇石在河滩上已经成形。已经“与众不同”了。就有了“奇石”的属性。显现了自然美,不然石农为什么看着那么多石头无动于衷,偏偏捡这方文字奇石《国》呢?其原因就是,当今人们已经把像这样的具有“物相、文字”的石头不仅仅看成是普通的石头,而把它叫做奇石。人们虽然收藏到奇石《中》《国》,但此时还不能说奇石《中》《国》就是奇石艺术品。
品:物品、物质的。品味:有人为的思想、精神。一个品三个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人说奇石《中》《国》是奇石艺术品,两个人说奇石《中》《国》是奇石艺术品,三个人说奇石《中》《国》是奇石艺术品,大家说奇石《中》《国》是奇石艺术品。这需要经过人为的,广泛的,高层次的交流,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极大的成功。
不能笼统的说奇石是艺术品,或者说奇石不是艺术品。准确的讲“一方奇石”(本文奇石指特定奇石)能不能成为奇石艺术品?要交流。能不能表示什么,再现什么。能不能人为的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大家看法、大师的认可是关键。美不美,有没有意味。艺术性、艺术成果是要素。
单就艺术来说,有起源、本质、表现、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要涉及到美学,哲学、宗教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艺术的起源是个谜,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想的说法。(定论)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等。
奇石圈内大多数人赞成“奇石是艺术品之母”的说法。格罗塞(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断言:“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得到大多数的学者的认同。
拙作《“河图·洛书”起源之谜猜想——石小乾坤大黑白奇石演绎传承大文化。》文章中提到“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基础,铭铸了辉煌的华夏灿烂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文提出“河图·洛书”是河洛先民发明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品。
格罗塞认为原始艺术同原始民族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所以原始艺术既有审美意义又有实际目的,纯粹的审美艺术是从原始艺术发展来的。
艺术概念很广,并且涵盖范围、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 但艺术还没有公认的理想的定义,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孤立的概念能把握住艺术的理念。艺术的定义取决于艺术曾经是什么,但还必须考虑艺术今天已经变成什么以及在将来它还会变成什么。有学者反对给艺术下一个绝对的定义,不能说艺术是什么,或者说艺术不是什么,认为艺术拒绝被定义。
那么有没有奇石艺术品呢?有没有认定奇石艺术品的方法呢?不少学者认为世界艺术史上,关于“艺术品”的认定,只有一条准则,那就是:约定俗成。当绝大部分文化人以逻辑直觉认定某件作品是艺术品了,这件作品就是艺术品了。世界艺术史上,关于“艺术品”的裁决,还有一条定律:那就是由时间、历史的裁决。
奇石是天然的、不是人创造的。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艺术品都是人创造的。但也有天然珍珠,如 “阿尔科·凡雷之珠”是市场上待售的最大天然珍珠,估价800万美元,现保存在菲律宾一座博物馆。更有天然奇石,如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东坡肉石”。台北蒋中正官邸中的文字石“忍”。北京故宫博物馆中的“孔明拜七星石”。等等它们虽然不是人创造的艺术品,参观者、奇石爱好者开始习惯把博物馆玻璃罩下的珍珠、奇石当成是人为的珍珠艺术品、人为的奇石艺术品术品。
“东坡肉”真实的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历史故事,受到教育。如同电影电视能够让我们了解什么受到教育一样。这些都是人为的。
奇石在成型时的确不是人做的,但当它成为奇石艺术品时却是人为的。世界上没有一件艺术品“一出生”就是艺术品,都是要经过人为的、反复的、高级别的交流,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
奇石是人发现的,绝大多数艺术品是人创造的。其实人类祖先利用奇石进行最原始、最伟大的发现、发明、创造及最原始艺术创作是一回事,一样的。我们可以说人类祖先发现了、创造了、发明了“击石取火”;也可以说人类祖先发明了“击石取火”;从而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河洛贤哲首先利用黑白奇石演绎发现了、创造了、创作了“河图·洛书”。这一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品
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品来说,是先有人的意思后有物质,对于奇石艺术品来说是先有物质后有人的意思。这是物质与精神,精神与物质的问题。(物质与精神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河图·洛书”起源之谜猜想》中指出河洛先民摆一个o(白色小石子)表示昼、表示天。摆一个 ●(黑色小石子)表示夜、表示地。看到 o ● 表示昼夜。看到 ● o 表示 夜昼。摆出 o ● o ,表示昼夜昼。(一昼夜、一昼)摆出 ● o ● ,表示夜昼夜。(一夜、一昼夜)看到 o ● o ● 表示昼夜昼夜。最早最简单的语言,最早最简明的表数文化;表意文化,最早的二进制表示,(二进制本源)就这样被河洛先民首先用黑、白(阴、阳)小石子表示并流传下来。
我们不知河洛贤哲是先看到了黑白小石子,(物质)然后想到了用黑、白小石之表示夜、昼,表示阴、阳。还是心里有了夜、昼,阴、阳的意识。然后找到黑、白,小石子表示出来。总之是河洛贤哲人为的用黑白小石子反复演绎交流才传承了“河图·洛书”。创作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品。拙作《“河图·洛书”起源之谜猜想——石小乾坤大,黑白小石子演绎传承大文化。》刊登在《石友》2010年11期首版。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
奇石《中》《国》也人为的经过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过程。收藏者与石友在石农那里同时看到奇石《国》,便一见钟情。收藏者虽然很喜欢,但知道石友小名叫国便主动把机会留给了石友。(这是先有物质后有精神)
石友与收藏者是多年挚友,经常把奇石《国》从里屋箱子内拿出来交流。五年后石友看收藏者对奇石《国》仍然钟情有加,便忍痛割爱主动把奇石《国》转让给了收藏者。
奇石《国》拿给亲戚朋友们看看交流欣赏,有的说这方文字奇石《国》很美,形、质、色、意都到位。有的说太平天国时期造字,是王画圈为国。新中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先生认为王画圈为国,有封建王国意识。中国是玉文化大国,口含玉为国。不过他们一致认为如果能再收藏到一方奇石《中》。两方奇石《中》《国》在一起就更完美了。
天道酬勤,收藏者心里想着奇石《中》《国》。五年间上北京下广州,去西安到上海跑郑州逛洛阳奇石市场,在石农石友家寻觅,终于心想事成,收藏到奇石《中》《国》。(这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中国观赏石副会长张建生曾双手捧着《中》《国》仔细端详,连声说:“天然的、太神奇了,原石,太美了。中国北京赏石大师侯康乙先生观后为它题词:“石小乾坤大,自然灵气多”。中国上海赏石大师王贵生先生观为它题词:“石中乾坤大,石外意蕴深”。
当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是盛产艺术品的时代,格罗塞指出“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所期望的第一件事情,或许就是那可以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那不能自然地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了人工的艺术花朵的法术。”
调查发现:今天人们不仅淡忘了击石取火这一人类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对“河图·洛书”——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品更感神秘深邃。正如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华罗庚说道:“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破译“河图·洛书”需要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指导。
孙中山先生教导“知难行易”。奇石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美的资源。奇石艺术品是已经盖在“新娘子头上的红盖头。”
鲁迅先生教导“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期望奇石爱好者在奇石——奇石艺术品交流过程中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原创作者:常立新、常菲、陈宏威。    2012年1月28日     
外语翻译:常菲、常城 、陈宏毅。     邮编:471000                    
联系人地址:洛阳市第五十八中学常立新。电话:13663888985
发表于 2012-3-23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强烈要求楼主上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5-1-11 20:25 , Processed in 0.0885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