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039|回复: 1

南红玛瑙全面知识大全(普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5 2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d.jpg
  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收藏爱好者,在2004年购买了1000元的南红玛瑙,那么时至今日的回报同样也会在20000元以上。
  财富神话从来都是社会发展下去的源动力之一,收藏亦在社会万物之中。正如大家一谈起玉器的时候如何激情洋溢,若是一谈起火花这类缺乏升值表现的品种,是不是多数朋友都会如鸟兽散呢?所以本文并不排斥任何所谓“铜臭味”,甚至希望在对南红这一品种的简单介绍中,能让大家得到一些寻找收藏黑马的经验,当然,这并不是指已经成为“白马”的南红了。在正题之前,还必须说明,南红蹿红的速度如此之迅速,以至于几乎没有任何大陆的专项论著可以参考,在境外的权威研究中也仅见于关于亚洲珠饰的文献中略有提及。而对于南红最深入研究的资料很令人惊奇的是来自于网友在HLYJ上的讨论,值得每个喜欢南红的朋友都找原文一读。本文亦参考了那场讨论的部分内容,特此致敬。  言归正传,南红要说的内容太多,限于篇幅原因,第一篇仅仅只能就南红的定义来做一个界定。  南红玛瑙,名字本身已经是个谜题,没有人确切的知道南红这个称呼起源于何时,只知道这个名称的出现至多不会超过15年。在此之前,能够确切知道且不存在异议的名字只有藏语叫做ma.rai或者是ma.zhou,汉语翻译即红色的石头。而对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新名词来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作。换句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南红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俺只根据京津两地市场的主流标准,结合云南、甘肃两个产地的标准做一个汇总。  

一、甘肃产南红,(以下简称甘南红)。甘南红色彩纯正,颜色偏鲜亮,色域较窄,通常都在橘红色和大红色之间,也有少量偏深红的颜色。其中的雾状结构出现的概率较少。无论是红色部分还是白芯,都具有更好的厚重感和浑厚感,相对类似于水彩颜料。一般认为甘南红的质量是南红中最好的;
二、云南产南红,(以下简称滇南红)。滇南红的色彩艳丽,但是色调偏灰调(美学意义上的灰调,而非灰色),颜色方面色域较宽,可以出现从粉白、粉红色、橘红色、朱红色、正红色、深红色、褐红色等等红色调。视觉效果上容易出现表面雾状结构(或者说霜状结构),看起来有稀糊感。且雾状结构中雾易靠白调而非红调。出现白芯的部分容易出现半水晶质特征。相对类似于水粉颜料。
三、滇红,这个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红玛瑙品种,是一个偏重于历史性的概念,其涵盖的历史几乎伴随着整个滇文化的历史,本文中将不做详细介绍。但是滇文化使用的红玛瑙中,有一定比例的料子都十分接近或者就是滇南红,只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造成选色的差异,而并非品种的差异。所以特此说明,在滇红中符合南红特征的都可以划入南红探讨范围之内,这是两个部分重叠的概念,并不矛盾。
四、新南红,就是所谓的老料新工的南红,这个在这一两年的南红市场很普遍,过去玩南红只需要认识料子就可以了,现在已经需要有辨别新老的能力了。新南红使用的都是老料的地表零散遗存,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大型地表遗存的发现。新南红的料子有九成或更高的比例都来自云南,这个也应划入南红范围之内。
五、新坑南红,这个更多是一种商业称谓,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我们对于什么是南红的划分,其实是基于“种”的概念来划分的,也是根据矿藏的共生关系所来划分的,特别提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过于苛刻的标准,比如红度的标准、浑厚程度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南红,这也许是并不科学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一块原料中难道红的部分就称为南红,白的部分就不算么当然,更普遍的是过于宽泛的标准,不管三姑子六姨子都统统收容进来。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了。
甘肃料子
甘肃料子.jpg
云南料子
云南料子.jpg
南红原料
南红原料.jpg
  花了很长的篇幅去定义南红,无非是为了给梳理南红的历史提供方便。虽然还原历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仍然可以试图根据一些挖掘记录以及蛛丝马迹还原一部分真实的南红使用史,也会让我们这些爱好者有些许慰藉。
   在距今3000年的成都金沙,一群三星堆那场战争的胜利者、一群来自于遥远的黄河下游泛良诸文明失去家园的流浪者,也许还有一群可能是闪米特人后裔的中亚西亚游荡者以及一群印巴次大陆的贸易者,共同创造了中国最为灿烂的青铜文明之一——古金沙国。某一日,某位金沙国的能工巧匠沿用了三星堆先民使用贝币的传统,制造出了当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红制品——南红贝币,这枚贝币现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馆。
   时间流淌至距今2500年,伴随着古金沙国神秘的销声匿迹,同样神秘的古滇国慢慢兴起,他们有了和南红产地更加接近的优势,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南红的红玛瑙的使用似乎贯穿了整个古滇国500年的历史。在第三代滇王国的最高统治者庄蹻之孙眼中,南红成了平淡生活中的艳丽色彩,他要求匠人用南红雕刻了甲虫和牛头,并将这心爱的玩物带进了石寨山M12号墓。
   自此以后,南红在古滇国的历史中就很常见了,南红被制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长素管,有的甚至饰以来自古印度河谷的蚀花技术,可以想象这些美好的南红被戴在这些神秘的颈脖上的鲜艳。看看李家山(时代相当于中原的西汉)M47号墓的图4,博物馆的介绍说这是“珠被”,是“珠襦玉柙”中的“珠襦”,与中原的“玉柙”(玉衣)并列排列的奢侈品,看看其中是否能够找到南红的踪迹呢?
   古滇国灭亡了,南红这种材质却仍然在今云南地区保留了下来,但是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这900年中的云南以外地区几乎没有发现,仅仅在草原丝绸之路的零散遗迹中有所发现,这些南红珠子通常缺乏有序的地层资料借以参考断代。
   我们迄今所知古滇国后最早的非云南的南红珠就是扁圆南红多棱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瓜,以下也简称南瓜),我们通常把南瓜断代为宋辽时代,但是这个断代只是古玩行意义上的断代,并不代表实际的年代。俺的所读有限,至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考古资料为这种论点找到支撑。据俺的揣测,这种断代方法是源于南瓜这一特殊形制,在大陆乃至港台的诸多权威出版物中,都根据宋代出土的诸多南瓜琉璃珠为这一形制进行断代。而实际上,这种南瓜形制最早见于古埃及,在我国的历史也起码可以追溯到战国,并且这种形制在明清的琉璃珠中也不少见。时间跨度长达2000余年。根据这点进行断代明显不具有科学性,也希望对考古资料研究更深的朋友予以补充,提前感谢。
  剩下的历史几乎就是每个南红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了,南红作为深海红珊瑚的替代品正式走上藏区的舞台。由于藏区使用的红珊瑚全部为所谓倒枝珊瑚,只产于日本海峡和台湾海峡,贸易的相对困难和本身珊瑚材质的珍贵决定了红珊瑚只是属于藏区高层的奢侈品,而广大的藏民也同样需要这些红色的寄托,于是南红真正的以批量产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众多信徒的随身配饰。这种情况至早结束于清晚期,伴随着我们通常认为清晚期南红矿藏的枯竭,南红珠子的制作才基本告结束。  其中值得说上一笔的是南红走入清代宫廷,由于藏区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对于清廷的巨大影响,特别是雍正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或喜爱或无奈的沉浸于藏区文化之中,南红伴随着藏区文化之中走入清廷也就变成了相当理所当然的事情,至迟在雍正元年(1723)年,南红走入清廷,记载其品种的名字叫做“红白玛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人民出版社,2005年)。图1就是中国恐怕最为著名的南红作品——玛瑙凤首杯。优秀材质和顶级工艺的结合,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叹为观止。再看图
PPPPP.jpg
图是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中期玛瑙凤首杯,原料产自云南保山.
自上世纪末出现"南红"名词以来,一直被视作"南红"的标准品.其材质应为红碧玉.


南红雕件
3.jpg
gg.jpg cc.jpg
南红小原料
1.jpg
  有些朋友私下里让我对南红的产地、历史、内涵、藏区的运用情况之类问题再做一些深入的讲述。老实说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谜题,此文既不打算权威,亦不打算争论,这样的谜题更多的还是要留给未来。
  但是简单的总结是完全可以做的,俺就简单的做了一张很不全面的图2,基本能反映南红产地、流传范围、甚至流传密度的一些问题。其中黄色区域代表了南红的流行范围,蓝色部分代表了南红的两个可能性最大的产地,红色部分代表了在编年史的宋朝之前(即公元960以前)南红的主要发现地,绿色部分代表了宋元明清时期南红的主要高密度流传区域。
  其中产地的问题值得多说两句,以下根据可能性的高低进行排序:
  一、第一产地肯定要谈云南的保山,这个地点在今天仍然供应着新南红制品九成以上的原料,南红原矿虽然被认为于清晚期绝迹(所谓清乾隆绝迹基本属于以讹传讹,我们曾经听到甘南区的藏民老人讲述在1949年之前还购置新南红,也看到过民国时期还在贩卖给外国人品相十分完好的大量南红珠串的照片,甚至北京故宫所藏的南红手串也明显具有清晚期手串的特点。这些证据都可以提供南红至早在清晚期才绝迹的旁证),但是今天的保山仍然每年可以发现一定数量的原矿遗存供现代人予以加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诸多的所谓“柿子红”南红就是产自那里。
/  其实徐霞客对于云南产南红就有记载,《徐霞客游记》中说云南有个玛瑙山,玛瑙山“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这个玛瑙山在哪里尚有争议,不过作为一个辅证还是需要列明。
  二、第二产地我们需要谈到的是甘肃的迭部,这个区域的老南红珠子的密度异乎寻常的高,并且具有地域辐射性的特点。我们找不到县志方面的有关记载,但是我们根据一些回忆录性质的记载表明北京首饰公司80年代曾经在迭部开过矿,尽管我们认为这类开矿基本就是表面捡拾的方式,但是仍然可以基本认定这是一个重要产地。
  三、第三产地估计大家听得都比较少,尼泊尔。这个观点大概比较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的学术刊物,我们没有资料和条件判断这种产地说的正确与否,但是尼泊尔的老南红数量是绝对不少的,并且有近年大量流入(或流回)中国的实际证据。
  四、还有一些零散的说法是在青海南部、川西区域的说法,不过至今为止实在缺乏证据,不足采信。
  五、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最近这几年以宜昌为代表的金沙江-长江流域发现小块南红原石的说法,据称这些是顺金沙江而下的,本文亦不做讨论。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南红爱好者根据这些小块原石就得出南红分为籽料、山料的区别,是相当缺乏依据的。
  说到这里,再谈南红在藏区流行的历史、原因,甚至内涵,篇幅已经很不够了,所以也只能考虑在下文另开一篇。不过这里一点剩下的篇幅也不想浪费,不妨让我们就着原石的问题谈谈南红的内部结构。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红缟的肉眼结构是层涂式的,而在南红之中的肉眼结构是点墨式的,即三价铁在肉眼上呈现的是非常细小的红点。红色色度较高的南红是因为红点的密度高,肉眼就不太好分辨,而色度较低的南红就会很容易看出很清楚小红点的分布。
  【这一点看起来虽然无足轻重,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鉴别是否南红材质的最重要的标准。在现有的用以伪造南红的料子中,还没有看到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
  
另外还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新的南红制品中疯狂爆炒的概念——柿子红,这个概念只是一个颜色定义的概念,它符合了现代人对于南红审美的要求,也很好的解决了老南红绺裂出现率极高、品相通常较差这些问题。但这绝不代表着产地和品质的根本差异。如果说有差异只是一般柿子红南红的原矿通常都比较小(原因尚不可知,也许是因为矿脉中缺乏水晶化杂质的原因),如图6。但从总体而言,可以肯定只是由众多保山产南红原石中选取的具有柿子红这种色彩的南红而已。

  拍摄的N倍放大下的南红结构和原料,原料不是整体都红,取到红色不裂没杂质的部分不容易。
  放大后的南红原料结构
1.jpg
  南红原料
333.jpg aa.jpg
  南红之于藏区的用途、内涵、意义等等确实是很枯燥的话题,为了让枯燥显得不那么枯燥,不妨让我们以一个普通藏民——尤其是一个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藏民——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暂且放下严谨的状态,写意的去虚构一个叫做平措(圆满之意)的藏族男子,看看他和南红的故事,这也许也是千千万万个藏民和南红之间的故事。
  17世纪的青藏高原,一个20岁的西藏小伙带着他的新娘离开父母奔向远方那并不知道是否存在的牧场,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活。他叫平措,脸上带着土灰色的兴奋,像是已经长上40年的褶皱里透着希望。他的父母和兄弟都没有送出来,他们还要收拾行李赶往另一个牧场,虽然本身他们压根就没有什么行李。他们留给平措的只有三只牦牛和一只藏马——这已经是他们财富的一半。他们用身上最后一块银元在集市上给平措买了一串叫做红石头(藏区对南红的称谓,下文为了便于阅读,一律采用南红称谓)的项珠,他们买不起美丽的珊瑚,尽管他们是多么想给他们二儿子的脖子上挂上一串足以显示财富的珊瑚,他们只能买上一串南红,这是唯一能给的了。平措出发了,赶着他的牦牛,让他的新娘坐在马背上,他摘下脖子上的南红,放在手心,一颗一颗的捻着,默念着Om Mani Padme Hum,眼里不知是模糊还是浑浊。他不知道这趟旅行的目的地在哪里,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到他的父母兄弟。他只知道新娘会带给他幸福,咒语会指引他方向,南红会给他平安和思念。
  四天了,经过的都是戈壁,他们的水已经喝了过半,干粮也已经剩得不多,在平措心急如焚找路的时候,新娘却意外的从马上摔了下来。平措急忙为新娘检查有没有伤到筋骨。幸运的是新娘只是在脚上擦伤了皮。平措小心翼翼的脱下了新娘的靴子,血从伤口渗出来,有点刺眼。平措取下了颈脖上的南红项链,选出一粒,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将那粒南红敲下一角,再慢慢的把这角砸碎。他显然显得很笨拙,他确实是第一次干这事,过去一直都是妈妈做的,他只能不停的回忆妈妈做的每个程序。他把南红砸成粉末的时候,新娘脚上的血已经干了,但平措仍然慢慢的把南红粉末涂抹在受伤的地方,妈妈说这是每个大人都应该知道的,南红可以止血,男人应该疼爱自己的女人。
  时间转眼已经到了第七天,牦牛依旧悠闲,可是马和人都已经又累又乏,又饥又渴。平措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粮食和水都已经只剩最后一天了。可是,平措没说什么,新娘也没说什么,只听到风声,呼啸得那么安静。平措只是默默的捻着那串南红,那么用力,似乎要把疲惫的身体剩下的每一份力量都集中在手指的这个永无止境的动作上。就在这时,马背上的新娘忽然喊道“看,经幡”。
  果然,在远处的山包后头,隐约的露出一根木杆,木杆上飘扬着五色经幡,在风里,在荒凉的戈壁里,闪耀着太阳的光采。平措慌乱的跪在地下,新娘也从马背上下来和平措并排跪着,感谢神给他们带来的重生的光芒。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多的经幡意味着水源、牧草、人烟,当然,这更意味着生命。他玩命的磕头,疯了般的傻笑,轻吻他的南红,让新娘轻吻她的南红,亲吻他的新娘。两具年轻的躯体在阳光下翻滚。
  后来的故事不免流于俗气,好的牧场,好的一湖清水,好的不再是新娘的新娘,好的新娘给平措的最好的礼物——一个接一个的孩子,甚至连平措家的牦牛也有着争气的肚子,小牛犊一个接着一个。平静幸福的生活不再需要细述,他把那串南红当成了最珍贵的宝贝,他还从集市里又买来了一些南红,戴在他、他的新娘、他的孩子每个人的颈脖上。在他的新娘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时,他甚至为他的新娘做了一个南红披风,那些南红珠子缝在黑色的披风上分外鲜艳,平措在看到新娘的微笑的时候,他甚至已经想象出了他的新娘披上披风在白来日追(仙女节)上的灿烂。
  只是,平措的心中还是隐隐约约的有着遗憾,他再也没有能够再见到自己的父母,尽管他曾经回到那个开始的地方苦苦的找寻。他只能每年都去那个曾经带给他生命之光的经幡那里朝拜,向着父母的方向。那些经幡下有着一个简陋的小庙,那里供奉着一尊泥塑的绿度母,每次平措都会给绿度母举行一个小小的只有一个人参加的火供仪式,在供上青稞、芝麻、百节草的时候,每次他都会供上一颗南红,那是他对母亲的思念也是对未来的希冀。整整40个年头过去了,在生命最后一点灯芯被燃尽的时候,平措把大儿子叫到床边,用尽最后一滴力气,嘱咐说:让我的肉身被秃鹫带走,让我的灵魂到极乐世界去,我把这串南红留给你,希望它能够给你力量,你的爷爷就是这样把力量传给了我。
  平措的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虽然情结是杜撰的,但是文中南红的作用却绝非杜撰,都存在有据可查的资料作为依据。这些作用也许纯真,也许迷信,也许还有些愚蠢,但这些就是藏民眼中的南红,以及南红的用途和神秘力量。

  藏民的南红
人物.jpg
  南红珠子通常都是我们认识南红的第一步,南红被做成珠子的比例在南红制品中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其实在当代华人体系的文明中,一般都把珠子作为玉器的副产品,几乎没有太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在西方文明中将珠子作为饰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研究。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极其长的路要走。正如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亨什伍德博士所说“珠子是传统社会一种严肃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可以确认主人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以及民族。”
  废话说了一大段,还是让我们回到南红:
  一、南瓜。前面已经说过介绍过,这种珠子暂时被认为是宋辽时期(仅指相当于内陆朝代而言,下同)开始出现,基本在元明达到巅峰,清代的南瓜已经较为少见。一般我们认为矮桩的南瓜的年份相对要早一些,能够达到宋元。中桩的南瓜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的产物,其中出现尺寸超大(直径30公分以上)的都基本认为属于这一时期。高桩的南瓜(图3)一般被认为是清朝或者稍早一些的。  南瓜因为年份和工艺的原因,一直都是南红中最为昂贵的,一个40的超大南红品相完好的情况下大约的市场价格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一颗小南瓜至少也需要几百元的价格。
  二、朝珠。这是南红从西藏走入清廷之后出现的,属于内陆地区的产品(亦常见于云南)。一般都具有形制规整、圆形周正、抛光程度高、极少出现白芯的特点。比较容易和藏区的圆珠产生混淆。由于整个上层文化对藏文化的偏爱,所以就在清朝规制之外出现了南红的朝珠,在不敢使用南红朝珠的官员中,似乎也有使用南红的倾向,我们从一些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南红材质的分珠(即朝珠串中那4颗大珠)、三通、背云、佛头、佛嘴、坠子等。一般这些南红配件都配合象牙、翡翠材质使用为较常见。十分罕见的南红雕花珠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朝珠范围的。清手串珠也同样属于此范围。  朝珠的价格也是南红中非常高的,主要原因是制作的精细程度较高,并且由于内陆人并不以南红入药,所以一般品相相对完整。一颗好的南红分珠的价格可以达到2000以上。一颗普通朝珠也要几百的价格。
  三、藏区圆珠(图中绿色部分)。这种圆珠一般认为是藏区相对较晚出现的一种珠子类型,年份大概是清代,可以延续到非常接近新中国时期。俺所读有限,没有办法考证到底是受朝珠影响,还是影响了朝珠。总之这种在成本核算方面并不太合算的珠子就流行开来了。在俺个人的经验中,圆珠出现的地区一般而言都更接近中原文化。   圆珠的品相一般相对较好,而且确实也更适合近现代审美观,所以价格也相对不错,一颗较完美的圆珠也需要几百元甚至千把元。一般的小圆珠也要200元左右一颗。
  四、扁珠。又称橄榄珠,因型似橄榄而得名。扁珠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欧洲的研究中把这类橄榄珠断代断到17-18世纪,以俺的经验而言,这种断代是十分不科学的。其实扁珠的形制亦有分别,形制不同年份应该说差距很大,一般可见的分为两种:
  一种是不规则扁珠,具有相对随型的特点,珠体一般都不太具有对称性。珠体一般相对较大,珠子的包浆通常都极其厚重,孔洞也极其古朴。这类珠子参考随型蜜蜡珠的断代,大概应该看到元明时期甚至更早。其实这类南红也是相对少见的品种。
  一种是相对规矩的扁珠(图中蓝色部分),具有明显的橄榄型特征,珠体具有较好的对称性。这种珠子恐怕是最为常见的南红珠形制。这种珠子的断代基本可以认同17-18世纪的,但是最早出现时期应该稍微看早些。18世纪之后其实这类珠子也在大量流行,直至红色中国前这种珠子形制才告绝迹。
  扁珠由于流行时间长、范围广、产量高等原因,再加之扁珠通常都被用于藏民敲击碎块药用造成的品相残缺,价格相对较为亲民。一颗品相较完美的扁珠也就在大几百到千元左右,品相一般的百来二百也就可以成交。
  五、算盘珠(图中黄色部分)。又称片状珠。这种珠子应该出现的时间最晚,大概应在17世纪左右,同样也是应该在清末民国停止制作。这种珠子的制作工艺水平高低差异非常之大。高档的算盘珠形制取料也会非常讲究,形制也非常规整,甚至部分在90度交角处有平台过渡(类似于清扳指的边角处理),抛光也非常好。而质量较差的算盘珠无论是选料还是工艺都比较粗糙,有部分不抛光。
  由于工艺和品相的不同,价格也存在巨大差异,基本价格是要比同品质的扁珠稍微便宜一些。
  六、扣子。这类东西大部分见于云南及云南的辐射区域。形制特殊,一眼大概就可以认出,一般色彩都偏浅些,品相较好。这些扣子一般都认为是无疑问的清代制品。价格也是诸多南红珠中最便宜的。
  基本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就是这6大类,我们不能经常看到的古滇国红直管珠、古滇国乳突、西亚形制的南红多棱、嘎拉哈、尼泊尔蚀花等等珠饰类的东西其实都有见南红材质的。

  南红瓜珠

南红瓜珠.jpg
  南红朝珠
南红朝珠.jpg
  藏区圆珠、扁珠、算盘珠

藏区圆珠、扁珠、算盘珠.jpg
  南红棱珠

南红棱珠.jpg

1、南红是玛瑙中最为温润的品种之一,他完全符合中国文人对于大玉器范畴的要求——温润。  
bb.jpg
2、南红无疑是最让把玩者拥有成就感的玛瑙,南红久放会变得失去部分光泽,而当你有时间捡拾起来的时候,它能迅速的变成油光四溢起来。这种被人承认的心理暗示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3、绝不能忽略的还有审美观的重要影响,红色中国的旗帜下成长的我们,不可避免的就会有对这种鲜红颜色的偏好。  
4、南红矿产的枯竭同样能够让人产生供求关系变化的心理预期。  
5、南红和藏区文化的联系同样也是一个源动力,一旦贴上藏区独有标签,无论是南红还是藏蜜蜡似乎都有了新的炒作点。

hh.jpg
ff.jpg






ee.jpg
发表于 2014-1-4 0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1 19:42 , Processed in 0.1151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