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往往有价无市:卖出去才知价值究竟多少 在捡石头面前,我已经把危险不当危险了。断粮、断水、车坏了,这些危险都是我捡石头的小插曲。我觉得人宁可死在旅途上,也不可死在病床上。如果在旅途上,能走在哪一步,那就在哪一步吧,没有什么可怕的。” ——中国南方书画院常务理事黄玉明 梁海从宁夏购买的“哈密瓜”圆石,上面纹路和颜色非常奇特,他直到如今也没有弄清楚这块石头的产地。这个“哈密瓜”虽几经易手,现在他又把它从石友那里购买回来。他说,这块石头没有十几万,是不可能卖掉的。 如果将奇石纳入艺术品范畴,那么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艺术法则。如今市场上有一些无良石商经常以偏概全,将某一地石种吹得天花乱坠;甚至混淆视听,动辄将某些石称为“宝石”、“玉石”。 石头除了讲究“质、纹、色、形、韵”,摆设也很重要,一块石头摆好了就能看出形状,摆不好就什么也不是,图为梁海家里一块形似人头的奇石,他称之为《母亲》。 要讲究“质、纹、色、形、韵” 其实宝石类早有鉴定标准,也有检测仪器,例如新疆和田玉、缅甸翡翠都有市场行情,所以玩奇石与玩宝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宝石要经鉴定部门评定才能算宝石,奇石(雅石)则要从石头的色、质、形、意、纹各个方面去综合评价一块石头的好差。 自古以来,石头都以传统的“透、漏、瘦、皱”为评判标准,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的太湖石,就是典型的“透、漏、瘦、皱”,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峻削,自古受到园林设计者的青睐。 那么,除了“透、漏、瘦、皱”标准,判断一块奇石的好坏又有哪些标准?梁海告诉记者,欣赏和收藏奇石要讲究石头的“质、纹、色、形、韵”。所谓奇石的“质“,一般体现在硬度、密度上,从奇石的理念出发,石质的要求因石种和个人而异。总的来说,一般坚实致密的石为佳,疏松、风化的石为劣。以质纯者为佳,以夹杂质多者为劣。 而石头的“纹“,则是指石头上的圆、点、线和块状等所构成的图形是否规则,如果构成的图形很有意义就为较好的石头。其次是石头的“形”,这一点非常明显,石头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山水之美;有的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像。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象。一块石头是否象形,决定了是否具备基本的审美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还是石头的“韵”,它是石头审美的高级层次。指的是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能表现更抽象的主题或思想,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入行时眼光要高 尽管有着这些标准,但在画家陈炜看来,对石头的解读和欣赏,会因人而异。“对石头的审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与每个玩家的修养和性格都有关系。文化修养和眼光不一样,看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他对记者说道,“在很多画家眼里,那种仅仅是象形的石头,还是相对较低级的玩法。我们更多在意那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更多看它的神韵和意象,它所象征的东西。” 对于一些刚入门的奇石玩家,师傅一般会给他们的忠告是:情愿花一万块钱买一块好的石头,也不要花一千块钱买一堆破石头回来。陈炜认为:“奇石玩家入行时眼光一定要高。但刚入门时候,你不可能一下子能达到这种境界,经常会买到很多不好的石头,中间会有很多浪费。” 在玩石圈子里,石友们会相互交流玩石心得、赠送石头。作为画家的陈炜,在石头圈子里,有时会用字画换石头,作为朋友间的相互交流。 天价奇石多为炒作 近年来,有不少奇石卖出了天价,如卖出上亿元的“小鸡出壳”玛瑙石。市场也掀起一股投资奇石的热潮,有不少石头动辄标价数千万。对于这种市场现象,梁海认为,卖出上亿价格的石头,炒作成分更多一些,他认为这种交易可能并不真实。 梁海告诉记者,由于奇石价格“没谱”,一些石商会欺生,将有点特色的奇石吹得天花乱坠,游说初入此道者出天价购买。如果抱着投资升值的目的,购买奇石可以将“能否出手”作为价格考虑指标。 “石头的价格其实很主观,你觉得它值得它就值得,你喜欢它它就有价值,你不喜欢它,它真的是什么都不是。”陈炜向记者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尽管天价石头很少,但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也不稀奇。黄玉明对记者透露,在新疆哈密,一块石头卖几万块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花一百块钱从一个骆驼人的手里买了一块石头,回去加了个底座后拿到新疆奇石展上,一转手就以2万块钱卖出去了。所以说,“石头没办法标价,也没有价格可标。石头要完成交易了,才叫真正的价格,随便标价的都是‘有价无市’,只有卖出去了,才能说它值多少钱。” 奇石贵在浑然天成,但一些利欲熏心者却以“深加工”方式伪造天然奇石高价兜售,据了解,目前造假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染磨法,主要针对画面石尤其是卵石。用色料涂染石面,经过化学药物或蒸煮等方法制造人为的图案;或者在原来的图案上用画笔填补不足之处再涂清漆等;又或者利用石头的不同层次色彩,以手工或机械磨掉表层颜色制造出所需要的图案。用这几种手段“制造”出来的画面石,虽然看上去图案不错甚至完美,但往往没有灵性和韵味,缺乏自然之美。 二是夹层法,也是用于画面石。即用机械加工至石头里层,然后用石粉混上化学材料或颜料填充后打磨,不仔细看还真难以看出破绽。 三是打磨法,主要针对造型石。造假者为迎合“瘦”、“漏”、“透”、“皱”的传统审美标准,用砂轮机打磨石头或穿洞“整容”,又或者用浓硫酸对石头酸洗“瘦身”,模仿真石的石质、色彩,并粘拼人工石料。 一块毫不起眼的顽石,经过加工之后,如麻雀变凤凰叫出数万甚至数十万元高价,不明就里的初入行者往往上当。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1 16:36 , Processed in 0.0697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