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化石生 发表于 2011-5-31 11:00:20

雅砻江侃石

雅砻江侃石
而今那些城里人,在玩够了珠光宝气之后,忽然发现原来都是些人工雕琢的工艺品,金是金贵了,可就是怎么也玩不出品味来。于是想起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回到大自然,这才发现,大自然的东西着实要比人为之物够味得多。这天然的东西可就多了,活的有动植物,不动的有根艺石头。植物花草好是好看,就是太难伺候,弄不好,昂贵的奇花异草转眼就会殒消玉逝,而石头就没那么折腾人了。“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一些城里人不喜欢“拈花惹草”而爱上那些太有意思的石头—奇石了。这奇石散布在河川沟壑,人们或从石商那里购买,或下河寻觅。于是,丛山峻岭中的雅砻江便迎来了回归自然、采撷自然的人群。
一雅砻江在汇入金沙江之前,在横断山脉的婉延曲折中奔流。这里地处于地质板块断裂带,数亿年来,地壳板块在运动中不断地碰撞搓挪,使碎块岩石滚落江中,随着江水河沙互相碰撞摩擦着滚流。宽一点的河道就有了许多卵石淤积的河滩。这些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卵石,构成了一个个石的海洋。
城里,一群爱石“发烧友”一说起去雅砻江捡石头,总爱选择从有个叫“江口”的地方下河。周末,他们就拾掇起铁钎、绳索、手套、干粮、水壶之类,相互邀约或驾车或搭车,满怀抱回个金娃娃的希望,直奔江口。从江口朔江而上,是觅石人常去的河段。那里河滩多又宽,公路正好沿江而行。每逢假日,河滩上一拨一拨的,走走停停,有的在岸上寻找,有的跳进水里探摸,更有的乘船过河搜索。或三五成群团队行动,或独自一人单兵挖掘。裸露的石头翻来复去地审查,埋在河沙中露出一点尖尖角角的,就调动各样工具刨挖,然后用那瓶盖上戳了许多小孔的塑料瓶喷水,用毛刷刷去石上泥沙,细细端详,决定取舍。很多次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刨开一看:“啥子都没有”!于是,叹口气,依依不舍、骂骂咧咧,擦擦汗喝口水睁大眼睛又闪进石间的沟缝……突然,有人一声狂呼:“嚯!整倒一个!整倒一个!”周围的人伸腰翘首循声而望,又跌跌撞撞地跑去先睹为快!某君累了一天好容易找到一块宝贝石头,欣喜若狂,陶醉良久,背过河、爬上坎,正要装车时,“咚”地一声,石头掉下地破成两半!他泣丧地捶胸蹬脚直嚷嚷,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河滩上石头不计其数,但是,有点意思的却很少,真正称得上奇石的更是凤毛麟角。没有下过河的人不知道,还以为这奇石俯拾即是哩。
二风尘仆仆、腰酸背痛的觅石人,把捡到的石头运进城盘回家,迫不及待地“相”起这些天生尤物来。喜孜孜地,像逗看自己刚出世的孩子!一些空手而回的也来祝贺、共赏。初得奇石,往往就得细细地“相”,如同伯乐相马。先看质;次看形;再看画面;进而悟意景。要说雅垄江石的“质”,古籍无法考证,因古时《石谱》等著述均无记载,就连录有川石的宋朝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也找不到雅砻江石的字句。雅砻江奇石的“质”,几乎占尽一般卵石的优点。质地坚硬,水洗度好,极富质感。它恬静中也会张扬,润湿而不反光。既有羊脂般几近玉化之石肤,更有坐如钟站如松的稳刚健挺之大气。雅砻江石的“形”十分丰富,块度大到几十吨,小到拳头般小品。造形独特,这是江河石中十分少见的。既有雕塑般模样的,也有浮雕之块条沟股所表现出的凝重主题的。当然还有那浑圆流畅的体态,令人忍不住想去抚摸而爱恋不巳。雅砻江石的画面如同鬼斧神功造化,色彩与点线面表现力极强。或清新素雅,或浓墨重彩,或繁简相宜,有的线条与色彩竞与浮雕的凹凸相互印衬构画,完美地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致于怎么去品出奇石的“意境”,则因人的赏石水平而异,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分。真爱石道,不妨历炼石外功夫,学习、吸取一些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之精华和审美要素,潜心数载,必有所悟。赏石之道,入门容易得道难啊!
闲暇时,几个石味相投的凑在一起搞赏石“派对”。这个眉飞色舞述说如何江边奇遇此石;那个细说在哪个河滩发现奇石、捡到奇石的曲曲折折;而听别人说石时则不以为然,总是客气地捧几句,热评已石冷对他,自己的孩子最乖。唯有谈古论今最为活跃。你听,苏东坡赏石:“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你看,郑板桥对奇石情有独钟,有诗句:“竹枝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接下来,就有人哼哼,吟起文人骚客之感叹:奇石啊奇石,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无声的音乐!还有人编起三字经来:与奇石,深交情,恋奇石,如爱命……。说到动情处,大家干脆唱起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三爱石的人们,把石头洗净后原汁原味地配上木座,陈列于客厅书房的几架上,天天看不够,读不够,爱不够。隔天岔五摸一摸、抹一抹、挪一挪,为它留影靓照无数,相册几大摞,还出书呐!殊不知古人早已玩过爱过,不然这石文化怎的就生于古代?我们来听听蒲松龄在《石清虚》中讲的聊斋吧,看看古人怎么爱石爱得寻死觅活。
《石清虚》说的是有个叫邢云飞的人,得一奇石供于客厅。被一个估吃霸拿之人抢去,路上,其马弁不慎把石落入河里,众人捞之全无踪影,邢却捞回藏于寝室。一日得仙翁指点:石上有九十二孔,孔中有五字:“清虚天石供”,这九十二孔暗示藏石人有九十二年寿延。一次,这方奇石被盗,邢云飞又从销脏者那儿买回。几经失而复得,后来一尚书看中想要,邢云飞不干,要以死殉石。尚书大怒,问其罪没收田产夺走其石。不久,这位霸占他人爱石而倒霉的尚书被削职问罪,此石又奇迹般回到刑云飞手中。这样,邢云飞活到八十九岁而逝,正合神人透露天机,因他早得此石三年,故要折阳寿三岁。其子依嘱将石同葬。不料遇盗墓者掳去,偶被抓获,送官审问,这官也爱此石,令差人放入私库,小吏不小心石头掉地而碎,邢的儿子把碎石收拾好葬于父冢。蒲松龄叹道:这种愿以身殉石的人也太痴迷了,而玉碎了的石头却能与爱它之人永远相伴,谁还敢说石头无情呢?
奇石,是历经亿万年之熔炼孕育而造化的天然杰作,而中国赏石文化也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石界认为形成于唐宋、风盛于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内涵深邃玄奥。辟如老子的“道”、“无”、“无极而太极”就与中国赏石文化有些相通。老子的禅理用于赏石悟道,则能度其“有而无”“无而有”之令序于天缘地脉,能操其“玄而实”“实而玄”之器道於六合乾坤。人石之缘能醒于造化、通于《易》理、明於天元。赏石能悟,先必静,去杂念,以禅心入道,或许能感应灵光、入化意境。有的人尚未读懂石中故事,却去看人的脸色大赞其石,所致终生修炼不得法而未成正果。师石不化,无以发展;师流行不化,易落俗套。人若缺少悟性与灵性,赏石只会停留在平野。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读后解其意:一拳石玩,乃五岳造化,禅意释石,石示禅意。玩石诸君可有此感悟?
                                                                                                    吴伯勇写于月城西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雅砻江侃石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