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56|回复: 0

赏石,为何要追求自然、不可雕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5 2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正好反映两种不同的审美指向。儒家强调君子如玉,君子的人格是在修炼之中实现的,是在社会理性的约束下不断被雕琢而成的,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道禅哲学反对这样的雕琢,所谓“示之以朴”它是一种未雕的事实,强调原初的,本原的真实。中国爱朴石的传统,更多地体现的是道禅哲学的思想。




古人玩石,多注意其不琢不磨的特性。所谓“浑沦无凿,凝结昊天”“是禀混元,非因琢磨”等等。元赵子昂颇谙文人清玩之道,他s赏石,提出的“示我以朴”观点,很有价值。他见到米芾研山石,如见骊珠兴奋地作诗道:“千崖万壑米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粤从混沌元气判,自然凝结非镌磨。”他曾蓄有一石,作一枝独秀之状,极受其所赏,有铭文赞云:“片石何状,天然自若。鳞鳞苍窝,背潜蛟鳄。一气浑沦,略无崖壑。太湖凝精,示我以朴。我思古人,真风眇邈。”子昂强调,石是大自然的创造,由天地元气而发生,一气氤氲流荡而为形,石之质混沌未开,绝无斧凿之痕,贞于自然全美。


164649xmx7xyowdm1lhokw.jpg
苍然顽石自天成,是未经雕刻的,具有朴拙的特点。明米万钟有石铭说“匪雕匪琢,乃合昊朴。为氤为氲,与道合真。是分是循,抑亦观物理而图新者欤?这段著名的铭文就强调了石之未雕刻的天性,石是拙朴的,没有人工的痕迹。




中国绘画史上八大山人以善画石而著称,在八大眼中石的浑然一体,未被雕琢的特征,正好适于表现他的反知识,反理性的思想。早年他画一幅玲珑石,画面中怪石兀立,上题一诗“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须弥山、楞伽山都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八大要“击碎”、“折却”它们,并非反对佛教,而表现了禅宗无佛无祖的思想,一落于佛,即有先行的法度,为法度所限,就是理性的、分别的,而不是自由的。他画一个玲珑的太湖石,说的就是“浑无斧凿痕”的道理。合上知识的口。一团混沦,不加分别如石头,自然未加雕凿,如如自现。




中国人爱石的浑朴未雕的特性,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在道家哲学看来,道的世界,就是朴,这个朴是没被打破的圆融世界,在这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争斗,万物自生听,太空寂寥。《庄子·应帝王》中所说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故事,是《庄子》内七篇的最后一段,有对其哲学进行总结的意味。就是强调,感官开,而知识行,知识行,而混沌死,混沌死而道灭。中国人爱石就是爱这一片混沌,爱这一片没有秩序的秩序,没有知识的浑全。


222.jpg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任由万物兴现,不是爱它,重视它,崇拜它,分析它,以万物为鱼狗云云,将世界从人的知识,感情、伦理的原则中解放出来,从人的对象化中解放出来。石的浑沦就是自在兴现的境界,不劳人力,不着理性,无所系系,不挂烟萝。一团浑沦的自由。宋徽宗曾得一玲珑秀润之石,极可爱,他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此流传有绪,至今犹存,这八个字其为赏石者所推,它所表达的就是素朴真实的意思。




中国人喜爱奇石纯出自然不事雕琢,不是爱它的表面形式感,而寄寓着一种精神追求,表达了理性的约束会丧失真性情,过分功利性的追求会伤害人的生命本质,依附性的生存是一种虚假的存在,过分的雕琢只会背离原初的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5-1-23 03:09 , Processed in 0.1056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