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本栏撰文 记者王娟 许多人都还记得,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那一块价值不菲的翡翠,曾让各路人马为之疯狂。而近日在江城亮相的一块长61.5厘米、高21.5厘米、厚16.2厘米、重达25.5公斤的和田玉雕《大爱如天歌》,更是以5亿元的叫价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这尊玉雕的身价,除了玉料本身的上好成色之罕,还在于它精美绝伦、浑然天成的再创作:玉雕正面,众多仙子簇拥着观音菩萨云游在佛国仙境,26位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幅作品细节丰满,层次分明,气韵生动。玉雕背面,隐约可见群山峻岭,一群仙鹤凌空飞过,颇富空灵之意。 这尊玉雕的作者,是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屡获全国最高奖项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袁嘉骐。近日,袁嘉骐在位于东湖边的工作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揭秘了《大爱如天歌》艰辛而充满机缘的创作过程。 《大爱如天歌》这件作品所用玉料的重量、体积、滋润度相当罕见。袁嘉骐说,这块玉料来之不易,全靠缘分。 据介绍,玉料的发掘人是袁嘉骐多年的朋友、从事珠宝经营的何建国。上世纪80年代,何建国去新疆寻宝,在一个老农民家里发现了一块上好的璞玉,却因为对方开价20万而忍痛割爱。2006年的一次新疆之行中,何建国再度遇到了这块璞玉,身价涨到了1000多万。美玉不可再度错过,何建国多方筹得资金,将璞玉抱回武汉,交给袁嘉骐创作。 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这块玉料的心情,袁嘉骐依然掩饰不住激动:“我一直相信,我和玉有一种心灵感应。一看到这块玉料,心跳顿时加快。整块玉料洁白无瑕,这么完整、完美的原料,真是非常罕见!”他解释道,和田玉的原料产于昆仑山雪线以上的区域,超过四指宽的玉石带就已经少见,这块玉料属上乘大玉料。 惊喜还不止于此。在光照下,这块玉料透出细润白色的光芒,更让袁嘉骐心动。袁嘉骐说,这块玉料属于山流水料,这种玉料玉质特别好,细腻程度和油度都非常适合雕刻,但产量非常少。“茫茫昆仑山脉上千公里,它出无定处,只能靠机缘相逢”。 断玉:“立观音”变“出行图” 玉雕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最好的白玉往往被用来雕刻观音像。因玉料狭长,何建国最初要求袁嘉骐用这块料雕一尊观音立像,但袁嘉骐迟迟没有回应。许多玩玉的藏家都说,袁嘉骐擅长雕观音,但用这块玉料雕一个普通的立尊观音像,他实在心有不甘。“玉雕讲究的是因材施艺,这么好的玉料,一定要有个很好的创意才配得上”。 左思右想,袁嘉骐决定在这块玉料上雕塑一个观音出行的场面,经过半年的反复修改,他画出了《大爱如天歌》的设计图稿:“前有大群仙女仪仗,身边有金童玉女簇拥,后有韦陀、四大金刚为之护法,四周饰以满月、流云、莲花、仙鹤,这样的大型玉雕观音出行图从古至今,没有第二尊。” 袁嘉骐介绍,现在的玉雕都用电磨操作,现代化的工具让技艺的提升不再是难题,雕刻师的艺术素养和造型功底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境。“世有君子,然后有美玉。玉雕这个行业一件作品要做好几年,有的原料可能要十多年才能找到合适的表现题材,要安得下心”。 琢玉:3年“磨”出传世佳作 玩玉的人都知道,神仙难断寸玉,因玉雕在制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袁嘉骐此前获得大奖的作品《佛光普照》,曾差点被徒弟磨成废品,经他妙手方回春。袁嘉骐表示,相对于《佛光普照》的一波三折,《大爱如天歌》的制作过程还算顺利,“主要是玉料好,没有遇到大麻烦”。 没有大麻烦,但有小问题。对比设计稿和《大爱如天歌》的成品,细心的人会发现,原来画在观音正前方的一轮满月不见了,仔细再找,这轮月亮被移到了观音一行的后方,而这里在设计中是题款的位置。袁嘉骐介绍,这是在雕刻过程中根据材料情况进行的调整。“之前设计满月的位置,经过剥皮之后颜色、质地不太理想,就把月亮挪到后面去了。而玉雕的背面经过打磨后透出一些棉质纹理,刚好表现月色朦胧,所以在背面也雕刻了圆月,并放置了题款。” 袁嘉骐透露,除了月亮的位置之外,《大爱如天歌》的很多细节,都与最初的设计不尽相同。“比如说仙女的姿态,衣襟的细节,都因为玉料的情况有过改动。在玉雕行业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大爱如天歌》就是在细心的琢磨中一点点成型的,整个作品雕刻过程长达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