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92|回复: 0

陨石有熔克、气印、内部金属、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4 17: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国内陨石专家们对陨石的特征基本是这样描述的:


陨石特征:陨石在大气层中燃烧磨蚀,形态多浑圆而无棱无角。熔坑:陨石表面都布有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凹坑,即熔蚀坑。不少陨石还具有浅而长条形气印,可能是低熔点矿物脱落留下的。比重:陨石因为含铁镍比重较大,铁陨石比重可达8,石陨石也因常含20铁镍,比一般岩石比重也大些。磁性:各种陨石因含有铁而具强度不等的磁性。经风化的陨石没有磁性,因而也就不算陨石了。条痕:陨石在无釉瓷板上摩擦一般没有条痕或仅有浅灰色条痕,而铁矿石的条痕则是黑色或棕红色,以此加以区别。


对怎样鉴别陨石基本上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量:鉴定一块样品是否为陨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外表熔壳:陨石在陨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气层,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与大气发生磨擦产生高温,使其表面发生熔融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熔壳。因此,新降落的陨石表面都有一层黑色的熔壳,厚度约为1毫米。


2.表面气印:另外,由于陨石与大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陨石表面还会留下许多气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


3.内部金属: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内部是有金属铁组成,这些铁的镍含量很高(5-10%)。球粒陨石内部也有金属颗粒,在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细小的金属颗粒。


4.磁性:正因为大多数陨石含有铁,所以95%的陨石都能被磁铁吸住。


5.球粒:大部分陨石是球粒陨石(占总数的90%),这些陨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盐球体,称作球粒。在球粒陨石的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圆形的球粒。


6.比重:铁陨石的比重为8克/cm3,远远大于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球粒陨石由于含有少量金属,其比重也较重。




一、 上述观点以偏概全,用已知代替未知。


可能到目前为止,所发现搜集分析的陨石具有3、4、5、6四个方面的特征,那么,是否尚未发现的陨石一定都具有上述特征哪?诺大的宇宙,难道没有不含铁、镍,没有磁性的的矿物质?难道没有比重(密度)小于或者等于地球上一般岩石并且不是球粒结构的物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只研究目前的有限的陨石就等于把整个宇宙研究透了,宇宙无非有这样的物质组成,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恰恰相反,仅就地球而言,物质和元素就有无数种,就有非常多不含铁、镍没有磁性不具有球粒并且密度小于3.0的,更何况广阔无垠的宇宙呢?是不是如果我们发现了来自太空的矿物质因为不具备上述特征因而不能叫做陨石呢?


二、上述1、2两种观点对气印和条痕分析形成原因缺乏事实和理论依据,乃无源之水,令人无法具体的分析作出肯定与否的结论。
地球以外太空的物质陨落在地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运动学、流体运动学、天体力学、化学、电磁学、地质学、物质的组成、结构、熔点等物理性质等若干知识,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太空物体从太空进入到地球的过程,具体说明陨石上气印和沟痕的形成机理,以便理论联系实际的辨别陨石。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天体几乎没有垂直坠落在地球上的的,其在向地球逼近之前,以其一定的速度和一定的轨迹运行。由于受到自身或者外力的复杂作用(因与本文无关,不作详述),改变了其运行方向,以一定的初速度和角度向着受地球引力的方向渐进。这样,其实际运行路线是其初始运动方向和地球引力(包括重力和磁场)合成的近似于抛物线状的复杂路线。当天体进入到离地表约1000千米至50千米的运行过程中,因为该范围的大气在白天受太阳紫外线照射,属于电离层,温度很高,最高达六千度左右(夜间温度很低,也没有电离层,人们之所以经常在傍晚或者黎明前看到流星,就是因为白天是看不到的,夜间是不发生的,只有这段时间,地面虽然黑暗,而几十几百千米的空间却受到阳光照射。)


天体的外壳会熔化打破原来的结构,并不断和处于离子状态的氧离子发生结合等一系列反复反应,进一步在天体内产生热量,以及天体本身带有大量的电荷,会产生强电场和放电从而产生强光,并发生爆炸(正因为熔化和爆炸的存在,所以,较小的太空物体从理论上讲很难于陨落到地表,或者说在地表上很难找到,能够找到的都是较大陨石的附属物)。天体发生爆炸后分裂,其分裂体的运动方向不好确定,但是按照动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其中有继续向地球方向靠近的(当然,其他分裂体最终也要向地球方向运动),在靠近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多次——两次以上的爆炸(这是我们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看到流行和流星雨的产生原因之一)。最后一次分裂后的天体在这个高温电离层中所处的时间长短与其爆炸后的初速度、形状、密度、和经过地球核心轴切面垂直的夹角有关,初速度越小、形状越尖锐近似流线型的、密度越大、和地球核心垂直线的夹角越小,在该高温层所处的时间越短,反之越长。时间越长,熔化越充分,在运行过程中越光滑并越趋向于流线型状、圆球状或者椭圆球状,反之,因时间较短,虽然外表和部分棱角在运行中经熔化和流动变得光滑,但其形状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爆炸后的形状相联系,成为多种不规则体。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该分裂的天体有复合体或者后生填充物胶结组成或者有其他的物体包裹,那么,在熔化和运行过程中,包裹体会首先剥离,复合体或者结构不紧密的后生填充物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解体。解体后的物体运动方向一致。但是,解体后的复合体或者有不同物质构成的混成体,同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熔化,那一部分熔化变形严重,主要与物体的形状和运行方向有关。一般来说,凸出的部分和运行在前的部分熔化变形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物体在运行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或者其中某一组成部分在运行过程中剥离导致形状和重心发生变化、受到大气阻力的影响,运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该天体离开高温电离层进入距地面约50千米内的平流层以及以下的臭氧层和对流层时,因为这几层的温度普遍较低,其中平流层的最低温度在在零下50度左右、所以,在电离层熔化的物体开始随着逐步降低温度而冷凝结晶固化。温度降低,但是空气密度相对较高,并含有水蒸气。这时,熔点高的物质首先冷凝,但是需要注意,从冷凝到固化有一个软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空气不同成分的热摩擦,正处于软化状态而尚未固化的物质会被严重摩擦甚至剥磨损殆尽,同时,已经固化但尚未冷却的部分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不同,遇到含有大量水蒸气的云层有的会发生爆裂,这主要是非金属物质或者虽然含有金属元素但属于非金属矿物体的。有无摩擦和摩擦程度及其是否发生爆裂与物体的形状和运行方向和天气情况有重大关系。运行在前的部分、凸出的部分和按照流体力学空气流量大速度快的部分、能够形成旋流风的部分摩擦程度重,发生爆裂的可能性大,遇有雨雪雾雹等天气发生爆裂的面积会增大,反之则轻,但是,较小的物体和较薄的物体因散热性好,到达存在云层和水蒸气的对流层时(距地面约13千米),已经基本冷却,所以不会发生爆裂。需要注意的是,与前述同理,物体的运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熔点高的物质固化后而熔点低的物质尚处于熔融或软化状态时,如果固化的物质已经属于流线型,那么,其运行方向前后会因气流作用在熔点低的物质上形成气印(气流连续吹过后冷却,所以保持气流吹过的痕迹)或者将软化的物质摩擦出沟痕,甚至将包裹在熔融或者软化物质以内尚未固化的其它熔点较高的物质摩擦出痕迹甚至被磨损殆尽。沟痕最明显的部位也是气体流量大速度快的地方。所以,气印和沟痕的形成是与物体形状有关的。同一种物质(熔点相同)如果是流线型、圆滑的球体或者椭圆球体上面不会有气印或者沟痕。只有高低不平有凸出的部分并具有一定的流线型时,才能形成气印,如果气流遇到凸出部分阻挡,形成回旋流,也能形成;若是两者结合,则气印更明显。只有存在能够汇集气流的部位才能形成沟痕。由此可知,气印和沟痕均是气流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气印的形成需要有改变气流方向的凸出物,沟痕的形成像河床一样,产生沟痕的位置所需要的条件是需要有一条干流或者多条支流汇集的气流通过,气流强度必须足够大。所谓的气印是溶蚀坑、条痕是因为熔点低的矿物脱落留下的说法是没有事实和理论依据的的。气印及沟痕的大小和形状与深度与所接受的来自空中气流的流面面积、方向、强度以及物体的冷凝时间有关。接受气流面积越大、气流强度越强、方向越好、冷凝时间越长,气印和条痕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等导热性强的物质在陨落过程中火球的迹象明显,而其他导热性不强的物质火球现象不明显。
至于熔壳,一般是存在的,但需要说明的是,熔壳并非所有的都是陨石燃烧冷却形成,有绝大多数是在陨石的高温下,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附着在陨石的表面。由于熔壳因各种原因在发现时就不存在,所以,还是综合考虑陨石的典型特征。
关于气孔,一般是物质中含有碳、钙等成分,在高温下被氧化所致,和气印属于不同的形成机理并且形状迥异
上述观点,主要是从石陨石的特征分析总结而成,关于气印和沟痕的成因,笔者认为也适用于其他种类的陨石,但是关于爆裂痕迹的特征不适用于金属陨石。
综上,鉴别陨石尤其是石陨石,除了熔壳还存在的以外,不仅要看有无气印、条痕和多少,而是要看该有气印和条痕的部位有没有气印和条痕,凸出部分的石块有没有高热遇水爆裂的痕迹以及物体在软化过程中与大气形成的擦痕。擦痕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并且软化过程形成的擦痕明显区别于固态下产生的擦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2 00:30 , Processed in 0.0928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