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820|回复: 2

全国石种分类及简介——3——各类奇石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黄蜡石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一说此石原产真腊国,故称腊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6.5~7.5。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渗杂的矿物不同而有黄蜡、白蜡、红蜡、绿蜡、黑蜡、彩蜡等品种。又由于其二氧化硅的纯度、石英体颗粒的大小、表层熔融的情况不同,等而下之可分为冻蜡、晶蜡、油蜡、胶蜡、细蜡、粗蜡等,冻蜡可透光至石心。黄蜡石以黄色为多见,其中以纯净的明黄为贵,另有蜡黄、土黄、鸡油黄、蛋黄、象牙黄、橘黄等色。主要产于两广地区,又以产于广东潮州的质地最好,石色纯正。产地另有广东揭西、佛冈、韶关、清远、台山、开平、电白,广西柳州、贺州、钟山、金秀等地。质地以润滑而细腻为贵。
黄蜡石是岭南石玩界广为流行的石玩,是传统赏石中质地最为坚硬致密的一种,大者侧身于四大园林名石之列,但质地稍嫌粗涩:小者堪与印石之王田黄相颉颃,润滑细腻,质胜于玉,久经把玩,包浆滋润,极富灵气。是握游佳石。
湖南黄蜡石,主要产于湖南省桂阳县太和镇、城郊乡境内官溪河段,泗洲、华泉、莲塘、桥市等乡镇也有分布。该石坚而细腻,硬度为摩氏7度左右,色泽金黄,石表滑润,块体以15~50cm大小居多,质地以细蜡、晶蜡为主,偶有冻蜡。

6、墨石
墨石,产于四川省川西地区诸山中。该石质地似玉,色黑如漆,故也称之为墨玉。
《云林石谱》墨石:“西蜀诸山多产墨石,在深土中。其质如玉,色深黑,体甚轻软,土人镌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注:西蜀,今四川省川西地区。
墨石和类太湖石,墨石因通体呈墨黑色而得名,主要产于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广西其它石山地区亦有分布。墨石发现于六十年代末,它外形通透玲珑,符合瘦、透、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观而倍受文人墨客和老一辈藏石家所青睐。杂有纹彩的称之为花墨石。灰白色的类太湖石因与传统的太湖石相比,莫辩雌雄,庶可乱真。由于出自柳州,冠名“类太湖石”以示区别。
7、彩卵石
在广西北部山区,有一条水清流急、自东向西奔腾的河流,叫做寻江河,这条河以出产色彩斑斓的卵石而著称,即石玩界鼎鼎大名的“三江石”,当地人也称她为“奇石河”。此河流横贯两个县。一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简称龙胜县),属桂林市所辖;一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简称三江县),属柳州市管辖。两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的山区,北属大南山,南归天平山,中部低谷地带即为寻江河主河道。这三省区交镜的崇山峻岭山区,总体地势为东高西低。区内高山林立,山地海拔均在1000-1800米间,而河谷地带海拔仅150-350米。由于山峰与谷地的海拔差距较大,故水流落差也大。由于寻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暖湿气候区,雨量充沛,山区林木繁茂,沟谷地带溪流纵横,高落差及水势分流汇聚,切割侵蚀作用强烈,为卵石资源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也为形成高水洗度彩卵石提供了有利条件。横贯龙胜、三江两县的寻江,其主流发源于湘桂接壤的资源县(属桂林市所辖)车田苗族乡境内的金紫山南坡,海拔1883米;主流河段全长206公里,其中在资源县境内称五排河,河长38公里;在龙胜县境内,县城与资源交界的河段称桑江,龙胜县城至石门塘河段称龙胜河。其主流河段长94公里,且滩多流急。主河段与支流芙蓉河、茶寮河、平等河、伟江河、寡头河、平寨河、下花河(又名“大地河”)及三门河汇合后向西流入三江县。寻江在三江县东部称古宜河,主流河段74公里,又有四甲河、林溪河、洞雷河、八江河等支流汇入;在三江县老堡镇由发源于贵州的都柳江汇入,自此向南,则称为溶江。寻江一带,特别是龙胜县西部和三江县东部,由于支流多,坡度大,基岩滩和卵石滩逐渐发育,遍布河流上下,局部地段又流经岩性坚硬细密,色彩丰富的晚元古代(距今6-10亿年)古老变质岩地层分布区,所以,寻江的某些支流和寻江的特定河段,盛产驰名中外的彩卵石、蜡石、铁卵石、黑卵石、藻化石和梨皮石。这些特殊河段依次是:三门河、下花河(又名“大地河”)、桑江下游(交州到沙宜河段)、古宜河中上游(沙宜至斗江河段)、平等河南段以及林溪河等处。
      “三江石”与“寻江石”之关系
       横贯龙胜、三江两县的寻江河中游,以主产红彩卵石而享有盛名。可以说,国内每一届大小石展或已开馆的石馆里,都有彩卵石展示,彩卵石的石玩界已据有重要的地位。据说,彩卵石是1991年秋冬季节,由柳州及融安县玩石者在三江东部古宜河上游首次发现,并于1992年7月,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品石斋》第三届石玩艺术评比展销会上,首次向石玩界亮相,因而被民间称为“三江石”。
       从广义上讲,三江石应是龙胜县至三江县的寻江水系所产的以红彩卵石为代表的一系列彩卵石和藻卵石类。三江石中的佼佼者——红彩卵石的盛产河段主要集中在龙胜县境内的下花河(又名“大地河”)、三门河、交州、思陇、牙寨,产石河段长48公里;以及三江县境内的沙宜、周牙至风灌等地。彩卵石类的原生地层并且露出水面的,主要分布在龙胜县境内的寻江支流——三门河、下花河(大地河)中上游。
      “三江石”是寻江中游的宝贵奇石资源,是一族品类丰富、石质细密而坚韧顽拙,且色彩斑斓的奇石。它具有血红、铁黑、艳紫,兼有紫红、黄、棕、褐等多种暖调石色,其中最负盛名并被赏石界越来越器重而受宠者为碧玉质戏彩卵石。
       彩卵石的形成
       彩卵石的原生岩层,虽然生成于距今6-10亿年前的元古代晚期,但彩卵石的自身形成,则是近几百万年以来的事。经过几百万年冲刷、演变,巨石变为表面还不够光滑、外形起伏多变的较大彩卵石,进而又被改造为光滑圆润的成熟彩卵石,成为寻江水系特有的奇石资源。
       在龙胜县三门镇大地村的彩卵石发源地,上游3-4公里长的“奇石谷”中,彩卵石个体有长数米而重逾20多吨者,之后则渐小,重不足吨。至三江河下游,彩卵石每块重不及百公斤,三门河过交州汇入寻江后,则彩卵石以每块15-30公斤者为常见。总之,越往寻江下游,彩卵石个体就越来越小。根据地质资料的推断,在距今8-10亿年前,龙胜县境内三门镇一带,为深海盆地中的海底火山强烈活动地带,由于有火山喷发物的沉积,形成了一条特殊的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铁石英岩及碧玉岩等色彩丰富的富硅质硬岩石。这就是形成彩卵石类的主要原生岩石,是彩卵石类形成的物质基础。这样,龙胜县三门镇一带就成为品类繁多的彩卵石发源地。
       除此之外,寻江水系还分布有元古代晚期的各种变岩、板岩、石英岩、含铁石英质岩,如:变质砂岩、石英粉砂岩以及细碧岩等,也为其他卵石石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寻江水系分布区地层时代古老,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地质演变,受到多次强烈的地壳构造变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型断裂,致使本地变质岩中形成较多的由二氧化硅矿物质——石英强烈交代、充填而成的断裂硅化破碎带,这些硅化了石英质岩石和石英脉,就是蜡卵石类量多而品种丰富的根本原因。
      “三江石”之特色
      “三江石”具有四大特色:一是质坚。石质相当坚硬,硬度达七度,是一般石种不能相比的,因而市场“造假”因素较少。二是色艳。特别是红彩卵石,有全红、血红、花红、紫红、斑纹红等;紫彩卵石则有红紫、花紫、灰紫等,色彩非常艳丽,韵味浓郁。三是形奇。造型奇特多变。有人误认为,硬度强的卵石很难形成怪石,其实不然。“三江石”中有造型奇特的景观石,文字石,人物及动物等象形石,以及卵石中形成的斑纹图案浮雕等。其造型都相当美观。四是种多。即石种丰富。除彩卵石类和蜡卵石之外,寻江卵石还包括黑卵石类、铁卵石类、梨皮石类、藻卵石类、层状卵石类等石种。就目前已经发现和掌握的石种,共有7个大类,并包含26个亚类石种。
       总之,彩卵石和蜡卵石类,构成了寻江水系最主要的丰富多彩的石种类型,是龙胜县及三江县卵石石种类型的主流。特别是红彩卵石堪称一绝,以其质坚、色艳、形奇、种多而韵味足,具有独特的观赏与收藏价值,而成为“三江石”之精华。
8、九龙璧
作为中国十大观赏石中四大玉石之一的九龙璧,产于福建省南部的九龙江上游和中游,亦即漳平市境内河段及其支流和华安县城关至金山河段(目前周边临县几处亦有少量发现),以其肌质坚贞,形态万千,纹理流畅,色彩丰富而著称。早在唐、宋、明、清时期就已被作为家藏珍品和朝廷贡品,而清乾隆帝极为宠爱的一方九龙璧至今仍珍藏在北京故宫;1999年,《人民日报》、《香港商报》、《信息日报》、《中国建设报》、《福建侨报》、《福建地质矿产报》等各大报刊也都曾竞相报道在漳平发现九龙璧的消息;特别是1999年,据报道一方九龙璧山景观赏石“巍巍昆仑”以168万元的高价竞拍成交!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如今,民间采集收藏九龙璧观赏石的队伍已迅速地发展起来。
有鉴于此,为使广大文人逸士和观赏石爱好者进一步加深对九龙璧观赏石的了解,本文着重从其称谓、形成特征、艺术价值和艺术欣赏等四个部分进行粗浅的简介和评析,以供参考。
一、九龙璧命名的考究
名不正则言不顺,古语云:“以名举实”、“制名以指实”,名是对实(即客观事物)的反映,凡名必须副实,才是确切的名,才能符合客观事物逻辑概念的解释和分析。九龙璧目前有四、五种不同的称呼,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现一一例举并作较略:
(一)九龙璧。这是历史上称呼最早,使用最为广泛的名称。唐、宋、明、清年间都是以“九龙璧”为名进贡朝廷,现今依旧广为沿用。
(二)龙江色玉。某些石谱如此定名是不确切的。首先,误解了河源的名称。九龙江分北溪、西溪(即龙江)两源,北溪上源雁石溪、九鹏溪(新桥河)等水流在漳平市汇合,东南途经华安县流至龙海县江西溪,到石码附近注入厦门湾,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因北溪在长度、流域面积、水量、航行条件等方面,均在西溪之上,故以北溪为正源,史称“九龙江”,而西溪俗称“龙江”;其次,九龙璧仅产于九龙江北溪的漳平市、华安县河段,西溪(龙江)却并无产出。
(三)五彩玉石。众所周知,诸如灵璧石、英石、河洛石和右江玉石等皆有五彩诸色,甚或有的别称亦为五彩玉石。故如此定名涵盖范围太广,易混淆不清。
(四)七彩玉石。与“五彩玉石”之称大同小异,亦易造成误解。
(五)华安玉(九龙璧)。此乃近年来福建华安藏石界的普遍称呼(当地古称茶烘石和梅花石)。然仅只代表华安河段的九龙璧,而漳平河段的毕竟不能包括,虽然石种相同。
另外,有些石谱把九龙璧作为“新兴奇石”也不适当。新兴奇石是指近年新发现,以前从未开发利用,或者古籍未曾记载的石种。九龙璧历史渊源悠久,不少地方史书(如<龙溪志>等)或名人游记皆有记载。而且据1999年《福建日报》报道,经国家、省、市地矿、文物、玉石专家学者在九龙江华安段古遗址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器件进行鉴定确认,其石质均为三叠j纪九龙璧石。这说明了九龙璧的开发利用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商周时期。
综上所述,笔者及许多石友认为,还是以“九龙璧”为最客观、最科学和最标准的名称。“九”是汉族传统中的最吉利的数字,王弼注释:“九,阳也。阳,刚直之物也。”《易&#8226;乾》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可见,“九”既吉利,又隐喻石之坚贞;而“龙”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体现出观赏石的一种神奇色彩;“璧”则是美玉的通称;“九龙璧”又暗指“九龙江之玉石”。所以,无论字义,还是产地的“亲缘”关系,抑或是名称的使用时效,使用范围和影响的广泛性等,任何其他称谓皆难出其右。
二、九龙璧的成因  
九龙璧是由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和火山爆发的二次热力变压而温热变质,并在封闭的安静压环境中又受到强烈的岩浆热力作用,形成了没有外界物质参与的脱水重结晶角岩化的自变压岩,又历尽沧桑巨变和九龙江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漫长岁月的侵触、冲刷和撞击而形成,距今约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左右。
经中国地矿部江西南昌检测中心鉴定,九龙璧化学成份主要包括:SiO2占61.74%~74.4%,Ai2O2占10.5%~11.3%,Fe2O2占0.25%~0.88%,FeO占4.55%,CaO占11.25%~15%,MnO占2.74%~3.45%,MnO2占0.11%~0.13%,K2O占2.19%~3.09%,Na2O占0.69%~0.93%,TiO2占0.5%~0.55%;其主要矿物为石英、硅质物、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长石等,仅透辉石成份就占89%,内含锌、钼、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该检测中心的综合评价是,人体接受这些微量元素可增进食欲、强化骨骼、增强心血管的功能等,从而起到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仅此而言,赏玩九龙璧观赏石大可免却有害元素辐射之忧,实乃至关重要;倘是辐射性太强的有害矿物质类,依笔者愚见,还是避之为吉,不玩也罢。
三、九龙璧观赏石的艺术价值
曾两度游览九龙江的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描述道,九龙江“激荡回澜,悬流曲折”,因而也冲撞、磨炼出了这千奇百怪的九龙璧观赏石。其大者如山似岱,峰峦嵯峨,层岫巑岏;中者乃陈列于历史学家宾馆或装点园林之理想物;小者即指观赏石中之供石。因限于篇幅,本文就以九龙璧观赏石之供石略作探讨,期能抛砖引玉。
通常所称的供石,按当前流行的品评标准是指体量约在5公分~100公分之间,能安置于座架或瓷盘上以作室内清供的观赏石。而作为供石,九龙璧依其石态所呈现的主题,可分为景观石、具象石、抽象石、图案石和纹理石等类,其共同的基本要求是:肌肤表皮应完整无缺,没有明显的破损,并力求保持其天然体态,绝不允许雕琢修饰,否则只能列为石艺作品。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刨光打磨,以致人为痕迹太过着意,适得其反。至于因不切底就无法取材的虽可另当别论,然有些要求较严的赏石家还是颇有看法。
四、九龙璧观赏石显著的几个特征:
(一)质地极优,保存性高。
(二)跌宕多姿,形神兼备。
(三)色彩丰富,浓淡咸宜。
(四)纹理交错,变化万千。

9、孔雀石
孔雀石,原产是巴西,一是种脆弱但漂亮的石头,有“妻子幸福”的寓意。绿是最正、最浓的绿。绿的孔雀石,虽然不具备珠宝的光泽,却有种独一无二的高雅气质。
  孔雀石难以仿冒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碳盐的蚀变产物,常作为铜矿的伴生产物。它的硬度是3.5-4,呈不透明的深绿色,且具有色彩浓淡的条状花纹——这种独一无二的美丽是其它任何宝石所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仿冒品。
  孔雀石的产地有俄罗斯、罗马尼亚、巴西等等。中国的孔雀石产地主要在湖北。
  它比玻璃还娇贵几分
  虽然名字里有个“石”,孔雀石却几乎没有石头坚硬、稳固的特点。它的韧性差,非常脆弱,所以很容易碎,害怕碰撞。所以,孔雀石的首饰设计需要以精湛的工艺为依托,否则,再漂亮的款式,你却无法让石头按照你的意愿去改变,等于白费。
  同时,孔雀石还不能接触酸性和碱性物质,很容易损伤表面光泽。所以,仔细看柜台的首饰,每块底部是平面的孔雀石都以黑玛瑙打底,作为和皮肤或衣服接触的部分,以防止孔雀石被汗水或者其他物质损伤。
  没有两块一样的
  没有两块一样的孔雀石——这种充满了纹理的石头就是有这种好处,让你没有撞款的担心。
  判断孔雀石品质的依据主要就是它的颜色和纹理。纹理越细腻,颜色越鲜艳,品质越上乘。
  德国的一些地方认为,在孔雀石上刻太阳,那么这块宝石就会有使人摆脱邪恶灵魂和隐患的能力。孔雀石,被人们赋予了“妻子幸福”的寓意。
  孔雀石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中国古代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CO3](OH)2,CuO 71.9%,CO2 19.9%, H2O 8.15%。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采了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矿山,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驱除邪恶的灵魂。在德国,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中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艺品。
  孔雀石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孔雀石是寻找黄铜矿的标志性围岩蚀变的矿化,地质员在野外找矿的时候,只要看到孔雀石(滚石或原生的),就知道附近一定有黄铜矿体的存在,在其附近进行更详细的工作,能找到原生矿体。
  孔雀石的生成主要是岩石中的铜矿物的氧化产生铜绿,把整块岩石染成了绿色,因而,地质人员把它命名为孔雀石。
  即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俗称铜绿。它是浅绿色细小颗粒或是无定形的粉末,它是铜在空气中生成铜锈的主要的成分。这种粉末有毒,不稳定,于473K(200℃)时分解:
  CuCO3·Cu(OH)2=2CuO+CO2↑+H2O
  分解后变成黑色的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生成对应的铜盐。
  CuCO3·Cu(OH)2+4H=2Cu2+CO2↑+3H2O
  此外还能溶于氰化物、铵盐等生成能溶于水的络离子。用碳酸氢钠和硫酸铜两溶液混合经过滤后干燥(低温)即得。
  铜绿的主要应用是制烟火、油漆、磷毒解毒剂。
  【别名】铜青
  【来源】为铜在空气中受潮后被氧化,表面所生的绿色碱式碳酸铜,或为糠青(即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成扁块的加工品及天然的孔雀石。药用多为加工品。
  【制法】
  自然生成的铜绿,以磁片或铁刀刮下,即得。
  加工品制法:将铜绿粉或糠青与熟石膏粉,加水适量拌匀,压成扁块,用高梁酒喷之,则表面显出绿色,切成小块,干燥即得。
  古时,铜绿为铜之锈,可以用醋喷在铜上加速其生成绿色的锈,刮取即得。
  【性状】
  自然生成的铜绿为粉粒状或不规则块片状,呈青绿色。质松,味微涩,火烧现绿色火焰。
  另一种加工品,呈长方形小块,质坚易断,断面分明显的三层,上层为薄薄蓝色层,中层白色,底层灰黄色。无臭,味淡,嚼之有砂石感。
  【性味归经】苦、酸、涩,寒。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去腐,杀虫。外用治鼻瘜肉,眼睑糜烂,疮疡顽癣。
  【用法用量】本品一般多作外用药。内科常配入相应方剂中治疗风痰为患,突然昏厥及血气心痛等症,用量0.5~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孔雀石的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CO3](OH)2,CuO71.9%,CO219.9%, H2O8.15%。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孔雀石与相似玉石的区别。孔雀石以特殊的孔雀绿色及典型的条带为其鉴定特征,不易与其它宝石相混淆,但是与绿柱石、硅孔雀石相似。其区别是:绿松石硬度大,为5-6,密度小,为2.6-2.9g/cm3,折光率小,为1.62。硅孔雀石硬度小,为2-4 ,密度小,为2-2.4g/cm3,折光率1.57。
  孔雀石的品种与评价。孔雀石的品种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宝石、孔雀石猫眼石、青孔雀石。孔雀石宝石是非常罕见的孔雀石晶体。孔雀石作观赏石、工艺观赏品,要求颜色鲜艳,纯正均匀,色带纹带清晰,块体致密无洞,越大越好。孔雀石猫眼石要求其底色正,光带清晰。孔雀石可雕刻鸡心吊坠、蛋形戒面、项链,还可制成印章料。
  孔雀石的保养。孔雀石做宝石不耐用,硬度低,不能长时间保持好的光泽,只能用做串珠和胸针。俄罗斯人把孔雀石用做建筑物内部装饰材料,列宁格勒的圣·伊萨克大教堂的大园柱上镶着孔雀石。孔雀石也用于雕刻各种礼拜用品和装饰品,壁炉和桌面镶嵌等。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采了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矿山,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他们认为在儿童的摇篮上挂一块孔雀石,一切邪恶的灵魂将被驱除。在德国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中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艺品。由于它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使它成为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世界著名产地有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伊尔、美国等地区。我国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10、菊花石
菊花石是湖南省浏阳市的独特手工艺品,用生成于2.7-2.75亿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菊花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湖南、广西、江苏、贵州等地的二叠系栖霞期地层。其中以湖南浏阳菊花石最为有名。此石像菊花一样,花芯有单芯、双芯、三芯和无芯,有类似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花型等。雕琢艺人利用菊花石这些特点,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叶,浮雕成丛丛菊花。近年来,突破平面造型,发展到立体多层花卉,并使人物进入这一独特的工艺品,如雕琢成“黄巢咏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话故事作品。浏阳菊花石雕技艺精湛,构思巧妙,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牌。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湖南浏阳的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菊花石是地质中的一种天然“花卉”。菊花石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活似怒放盛开的菊花,故名“菊花石”。我国最早发现的菊花石产地是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菊花石质地细腻,花态逼真,白色晶莹的菊花,陪衬黑色基质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若以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
  天然菊花石,又名"石菊花",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其"花"蕴育于二亿多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型酷似异彩纷层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蔚为奇观。此未经雕琢之永和菊花石坯,再经千百年来世代遗传的石雕艺人巧夺天工、随形遐想、着意于心。一幅幅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艺术珍品,或束之高阁,或散佚民间……
  菊花石据传发掘于清、乾隆年间。相传当地乡民取石垒坝,惊诧发现石中含有"菊花",乡中石匠,如琢如磨雕刻,遂使奇石成为贡品,被历代朝廷、官员、富商作为收藏、馈赠的佳品。据《浏阳县志》史载。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195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浏阳人民将一尊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 1997-1999年,举国欢腾,喜庆香港、澳门回归,浏阳人民特意创意了二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菊花石雕,分别献给了香港、澳门特区请遵守版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形质兼美的菊花素与名人有缘。唐·元稹《菊花》咏:"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令始成爱菊的象征,他以菊的清雅、高洁自喻,不为五斗米折腰。南宋陆游"收菊作枕"。清·蒲松龄亦是爱菊之君,他自称:"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人称民国时期张恨水之作品,常得菊花之灵气,有诗咏:"飘逸尚留高士志,幽闲不作媚人装"。唐·黄巢更是托菊言志:"《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扬州"三菊",皆为画菊痴迷,吴砚耕画菊300多种,数年"沉溺"盛栽名菊之瘦西湖,暮鼓晨钟,与菊为邻,为友、为师。及至**将其中南海丰泽园居室书房命名"菊香书屋"**之《 桑子·重阳》一词中"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成为泳菊的名句。当代书、画家启功诗咏:"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文渊阁菊石雕艺,愿将此中华菊雕文化继承下来,愿将此菊花抗寒傲霜,挺拔不群,把个深秋点缀得"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精品,贡于您的庭院、馆所、大堂、居室、大厅、案前…… 文渊阁人步明于谦《石灰呤》原韵取其意,作《石菊咏》: 鬼斧神工出自然,千雕万刻视待闲, 粉身碎骨皆不怕,留得高洁在人间。
  山缘石而奇,水缘石而清, 人缘石而雅,石缘菊而珍。
  京西菊花石,产于北京西山红山口菊花石沟及周口店等地。该石基底为黑色炭质板岩,花瓣由束状、放射状灰白色红柱石矿物组成;花形较小,质地灰黑,松疏,花瓣为紧密放射状;呈灰白色、褐色或浅红色;玻璃光泽,硬度6.5~7.5,风化后稍低,比重3.16~3.20。
  京西菊花石是红柱石菊花石,存在于红柱石岩中。红柱石(A12SiO5)是变质岩,产于石炭——二迭系炭质页岩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带上,在地质学中属接触变质成因而非沉积成因,主要为富铝岩石(如页岩、高岭土等)分解再结晶而成,单晶体呈柱状,横切面近于正方形,集合体呈放射状。西山地区所产的红柱石质地很好,且红柱石的柱状集合体还常呈放射状形如菊花的花纹,奇特别致。
  徐洲菊花石,产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该石属螺旋菊花石,质地细致,纹理清晰,石色紫红或青灰,石中菊花状图案呈圆形,花纹亦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有的菊花花瓣的管匙从石的边缘反卷上来,宛如浪花。
  陕西菊花石,产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巴山区毛坝河、关口坝、照壁山一带。是1977年发现的陕西新石种,分布于二叠纪栖霞组地层中。该菊花石属天青石型,在深灰或黑灰色的基岩中呈渗透放射状蕴含着天青石或方解石结晶,花形轮廓完整。菊花的花蕊明显,以微晶或玉髓石英为主,含少量天青石,粒度较细;花瓣以天青石为主,多由50瓣左右组成,晶粒粗大,宽2.5~4mm,长度>10cm;花形多为圆球形和蝴蝶形,花朵直径大,粗犷豪放;花色呈浅灰或浅灰带褐色,有古朴感,与基质对比度不强,总体形态则比较耐观。
  菊花石雕
  菊花石生产于湖南浏阳,是湖南最具特色的稀有珍贵石料,因花型酷似菊花而得名.用它雕的工艺品,清乾隆时就为贡品,在1951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现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湖南省工艺美术馆等都有收藏和展陈。也是伟人**、革命烈士谭嗣同等喜爱之物,他们都用过的菊花石砚台现陈列在韶山滴水洞和谭嗣同纪念馆。1999年,湖南省人民请遵守版规!赠送澳门特区请遵守版规!成立的礼品——大型菊花石雕《龙球》更是深受中央领导和澳门同胞的喜爱。
  菊花石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神沪溪和仙女宣恩爱恋人间,在浏阳河洒落菊花,落在河面的菊花沉积河底,久而久之变成了今天的菊花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倾心相爱的恋人石坚和菊花相知相爱,不离不弃,至死都不愿分开,最后他们双双化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这只是一些美丽的传说而已,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二亿年前,菊花石的故乡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球变迁,湖南的浏阳进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积存的海水不断蒸发,当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同时随水中的泥质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菊花石原石
  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结晶体,非常自然美观,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极像自然界中的菊花。菊花石由花蕊和花瓣两部分组成,花蕊是晶粒状矿物集合体,花瓣为长短不等柱状矿物集合体,以花蕊为中心向三度空间做放射状排列,形态万千,慰为奇观。
  经化验证明:菊花石不含放射性元素,因此菊花石对人体无害。有益元素如Fe、Zn及Ca、Se含量较高,是玩石赏石爱好者的理想藏品。
  菊花石雕——龙球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湖南省人民请遵守版规!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礼品大型菊花石雕《龙球》,这是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袁耀初等五位专业技术人员花一年的工夫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雕的整体由内球、外球和座架三部分组成。龙球采用极其稀罕珍贵、湖南特有的菊花石做为原料。总高度99.12厘米,寓意澳门澳门99年12月回归祖国,内球为“二龙戏珠”,用深浮雕手法饰以两条龙纹。外球为“五龙腾飞”用镂空工艺雕刻出五条形态各异的腾空飞跃之龙,象征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座架为“二龙捧球”,用高级红木饰以两条巨龙,寓意中华民族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作品整体形成九龙合一,再加上九朵晶莹剔透的天然菊花石参差其中,象征九九归一。澳门回归,喜迎新世纪的到来。湖南有“芙蓉国”的美称,《龙球》的底托为三层盛开的芙蓉花,基座四周为波浪图形,寓意三湘四水的湖南人民对澳门同胞的深情厚意。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基调,凸现民族精神,整体上圆下方,符合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理念。《龙球》球中套球。旋转自如,充满动感。无论从工艺、造型还是整体效果,都是菊花石雕刻史上的里程碑。
11、雨花石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知识人们的误解。
  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花玛瑙,主要出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为全国最大的雨花石产地。所产雨花石之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美丽的雨花石被人们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古风复起,雨花石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成为馈赠亲友、欣赏、收藏的珍贵礼品。
  雨花石为我国特有的美石,在百千种奇石中,堪称石中皇后的佼佼者。提到雨花石,先声夺人的是一则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他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奥的经书。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微言大义、悬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众多百姓乃至感动了上苍诸神,欢悦之中诸神命令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来。五彩天雨比肩接踵杂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长卷。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一粒粒变成了玛瑙般的雨花石。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在赏玩、收藏雨花石时,可根据其呈像分为人 物、动物、风景、花木、文字、抽象石等、按照“ 六美”程度可分为绝品石、珍品石、精品石、佳品石等品级,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赏之可意安体泰。古往今来,备受人们喜爱。历代名人及文人骚客爱石甚多,周恩来总理曾经收藏雨花石,南京梅园新村目前依然陈列着周恩来总理当年宝藏的雨花石;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1991年10月来江苏时,观赏了雨花石,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曾赏玩雨花石,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运动员将雨花石作为中国的象征永久存在汉城。如今中国及国外赏玩、收藏雨花石的人越来越多,它已成为馈赠来宾、亲友的高档礼品,雨花石风光无限。 雨花石以晶莹玉润的质地美、钟灵毓秀的形态美、瑰丽璀璨的色彩美、莫测变幻的纹理美、匪夷所思的呈像美以及神韵天成的意境美,奠定了其在观赏石中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
  鉴于雨花石如此之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雨花石》,1994年4月拍摄完毕后译成了10种外语,用于我国各驻外使馆对外文化宣传及海外有关电视台播放,又一次掀起了“雨花
石”热。
  雨花石生成艰难,收藏亦非易事。它不仅是财力、眼力、毅力和缘分的结合,收藏过程本身,也是对藏石人综合的考验。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就收藏的艰辛而言,恐怕也只有藏石人自己方能体味了。 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一吨黄砂四两石,百吨石中无一珍”,由此可见一斑。

  南京雨花台名满天下,世人多以为雨花石产于雨花台,其实是不确的。雨花台以前曾产过雨花石;但雨花石现在的主产地,其实主要在毗邻南京的六合、仪征(原属于六合地区,现隶属扬州)一带,其品质,尤以六合的横梁、东沟、八百等地为佳;南京雨花石村是第一个以行政村的形式来体现南京雨花石主要生产加工区域的地方。而南京,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石文化底蕴,目前依然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大最主要的雨花石集散地和活动中心,比较知名的雨花石交流中心有:清凉山奇石市场,雨花台雨花石博物馆、夫子庙文化市场、中山陵文化市场等。
  作为雨花石的故乡,南京,喜爱和收藏雨花石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自然形成的雨花石,不同于人工制作的工艺品,由于资源的有限和其纯天然的魅力,其收藏的潜力和投资的价值也在迅猛地提升,愿“石中皇后”雨花石这朵奇葩越开越艳。
  雨花石的成分是以二氧化硅为主,其中红色成分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雨花石是石质为玛瑙、蛋白石、玉髓、石英等的卵石,见于河床、河流阶地的沉积物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雨花台产出的雨花石。雨花石又分为细石和粗石两类,细石以玛瑙为主,石质细腻,颜色艳丽,磨圆度高,晶莹可爱;粗石质地较粗,以石英或变质岩为主,价值较低。美丽的雨花石中常可呈现各种山水、人物、鸟兽、树木等景象,使人遐想联翩,思绪入石,非常漂亮。
  由于雨花石种类繁多,它的成因和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以玛瑙砾石为例,它来源于原生玛瑙。一般认为,原生玛瑙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形成的。这种热液充填在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经过自然力的作用,原生玛瑙脱落而出,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卵石。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在砾石层中的雨花玛瑙石。
  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著称于世。它的圈状花纹是二氧化硅胶液围绕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内壁开始,从外向内多层次逐层沉淀而成。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发生带色离子和化合物的周期扩散。原生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及其艳丽秀美。
  雨花石在地矿的存量本来就很有限,加上近十年的疯狂的非保护性开采,导致现在的雨花石越来越少。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到山下随便找找就能发现很多雨花石,现在几乎不可能了。所以现在的雨花石越来越贵了,物以稀为贵嘛。
  现在说说真的雨花石有什么特点:
  1 色状: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的化石,就像琥珀,石头里面能看见很多自然的形状和颜色,现在能见较多的形状是条纹状,颜色以黄红绿白居多。如果能有风景或人物的形状在雨花石里面,那么这将是一个价值连城,极为贵重宝贵的佳品,很难得的。
  2 形状:石头大家都见过,石头不可能有规则的形状,雨花石一般以非规则的椭圆型为主,厚度不一,总之一句话,自然的一定就是非规则的。
  3 硬度:雨花石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所以硬度极高,石头嘛,鸡蛋肯定碰不了的,呵呵。
  4 重量:石头肯定是比较重的,拿在手上掂量掂量一般就能感觉出来。
  假的雨花石的特点:
  1 以人造玻璃和树脂假制:玻璃材质的东西容易碎,形状比较规则(比如球状),图案也比较规则,没有什么自然的痕迹。树脂假制的就更能分辨了,一般市场销售此类假冒的雨花石都是圆形透明薄片,里面有些图案,质地较软。包装是一张塑料袋。
  2 以鹅卵石充当雨花石:这类假冒市场上常见,因为鹅卵石具有雨花石大多的特点,分辨此类区别主要是看色状,鹅卵石里面没有形状,一般是一团暗红或暗黑,所以鹅卵石不具有观赏价值,它只能当作石料用,比如铺设公园里的小径,现在大多数的地区都能见到的。
  雨花石是个美丽的,希望喜爱雨花石的朋友越来越多,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一眼识别真假。
  另外,现在一般市场销售的雨花石礼品盒,这里面的石头大多是经过打磨抛光的,打磨是因为雨花石没有规则的形状,需要打磨之后能有个比较合适的形状,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和便于装盒。抛光使雨花石的表面变的圆滑有光泽,并且不需要置于水中保存。
  跻身四大观赏石之一的雨花石,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以其色彩斑斓、玉质天章、小巧玲珑、纹理奇妙、包罗万象、诗情画意著称于世,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岁月悠悠 雨花石踪迹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距今 300 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长江流域的西部进一步抬升,由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岭冰川因日照、风化、水流融化作用而形成的冰融水,从涓涓细流,千涧百溪,最终汇成汹涌波涛,冲出青藏高原,切开巫山绝壁,使东西古长江相互贯通。从此长江犹如一条银龙,咆哮翻滚,拍打着悬崖峭壁,冲击着崎岖乱石,历经 6300 公里,一路向东海奔来。而在这过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至下游平坦地带南京段,便逐渐淤积下来,形成雨花台砾石层,雨花石便是其中之一员。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雨花石原来并不叫现在的名字。如六合石、五色石、文石、绮石、锦石、玛瑙石、江石子、雨花台石、灵岩石、螺子石等,如今主产地六合、仪征一带仍称作活石(一般指玛瑙质的雨花石。为叙述之便,以下统称雨花石)。关于雨花石的成因,在学术界和雨花石研究领域有星云说、喷出说、陨
星说、远源说、近源说、远近源同存说等,笔者以为后者更加言之有据,其余存疑待考。
  原始社会 雨花石走进人类生活圈
  雨花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默默地沉睡了数百万年,究竟在什么时候进入人类的视野,走进人们生活的呢?可谓是千古之谜。现据考古发现,可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市中心鼓楼区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考古工作者还从当初含在死者口中、陶罐里发现了 76 颗雨花石。对当时的文化特征、社会形态、殡葬制度进行考证还发现,当时“制玉工艺较发达”,“玉石和玛瑙装饰品丰富”,雨花石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赏玩品、装饰品,而且还作为财富的象征和“可能有原始信仰的用意”。关于雨花石文化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界也许会有更加喜人的成果。
  春秋战国 雨花石倍受宫廷皇室的赏识
  雨花石文化的发展史与我国的赏石史、玉石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雨花石既有宝石的特质(如蛋白、玛瑙、水晶、玉髓),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玉与玛瑙所不能及,故足贵也。”(明《灵岩石说》语)春秋末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尚书.禹贡》记载:“扬州贡瑶琨”。瑶琨者,似玉的美石,玛瑙也。而扬州的辖区真州(今仪征市)惟盛产玛瑙,是雨花石的主产地之一。且今天的月塘乡砂矿,仍多产玛瑙,质地尤其润泽细腻,为社会所共认。六合、仪征两地砂矿众多,星罗棋布,唯月塘名声最响。故此,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将此地之“瑶琨”贡至宫廷,成为达官显贵的案头清供或为皇室嫔妃装饰点缀之物乃是至情至理之事。好一个“扬州贡瑶琨”,五言而已,足以让雨花石的热爱者、研究者兴奋不已。
  南朝梁代 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问及雨花石的来历,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石子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感动上苍,为之雨花,落地后便幻成了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后人将讲经处便称之为雨花台。还有不少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称:雨花石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如“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孔尚任咏《六合石子》) “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战国《列子》)雨花石也五色之石也,是否就是补天的遗石呢?其实,这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不足为据。很显然,雨花石的成因是科学的,雨花石的历史比云光说法更加久远。云光说法与雨花石的结合源自所处年代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如今时过境迁,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情景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而云光说法这一神话传说伴随雨花石赏玩活动的延续,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北宋南宋 《怪石供》、《云林石谱》续写新篇章
  继南朝梁代“云光说法”以后,雨花石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渐次明朗起来。北宋中期,在退居江宁(今南京)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王文忠公全集》中,出现了以《雨花台》为题的诗文。北宋末年,史部侍郎卢襄正式为雨花台命名,都为雨花石文化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和根据。而对后世赏石产生直接、深远影响的则非苏轼莫属。他在贬谪齐安(今湖北黄州市)任上往往于江中“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挹水注之粲然”,遂作《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象以及陈列、鉴赏进行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述。对今之雨花石赏玩、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其慧眼识珠,善于发现的审美意识更令石界为之折服。正如雨花石收藏家张轮远先生所评:“苏公一履斯土,竟能独具只眼、识拔石子于庸夫俗子之手,岂非癖石子者先进乎。惟苏公虽癖好,而所得则非灵岩石”。但齐安石与雨花石乃同宗同源之物,倘不论其产地而称东坡先生为赏玩雨花石之鼻祖当受之无愧。无怪乎明人冯梦祯在赏品雨花石时也发出“恨不能起长公于九泉,与之品石耳”的感言,更有清人宋荦因景仰东坡而自号西坡,并足及黄州觅石而作《怪石赞》者。
  宋代赏玩雨花石始盛,还因雨花台的修建立名而渐成江南登临胜地之故。人们于闲暇之时前往雨花台不仅可以寻古探幽,一寄情怀;返归自然,览江采风,尽享川谷之野趣;还可搜石觅宝自得其乐。加之文人墨客时以诗词歌赋竭尽文情渲染之能事,客观上提高了雨花台的知名度,带动了雨花石赏玩活动的深入。因此说,南宋绍兴年间“后东坡无几时”(张轮远语)的杜绾著就《云林石谱》,涉及六合及同类石 8 种之多,从而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的历史地位,当属应运而生,是我国石史上的一大幸事。正如《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云:“若杜季阳(即杜绾)者,称之为癖灵岩石之第一人,谁曰不宜。惟灵岩石者,石中之尤物也。于宋代始著于世……兹遇季阳,当为我石庆矣”。
  宋囚元使 成就《江石子记》
  公元一二六零年,为南宋景定元年,亦元代中统元年。前者虽仍据江南一隅,但大势已去,岌岌可危,不足道矣;而后者始盛,世祖登极,欲遍告天下,遣翰林侍讲学士郝经出使南宋,却被扣而囚于真州(今仪征市)长达十五年之久。于是见识雨花石遂嗜之且为之作《江石子记》。此记几近千言,是一篇详实记叙雨花石的专文。后人所概括的质、色、形、纹在此已初见端倪。有意思的是,由于作者的背景特别,难免夹记夹议。开头言其“在仪真与山川百物隔绝”,至文章后部则由推测雨花石的形成演变、宇宙幻化、世事更迭,而至身陷囹圄,壮志难酬的无奈。故眼下只能将雨花石“姑汲新泉恣为溅弄,坐视诸山之为石子也”。纵观石史之人事,如郝经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吧?
  金元时代,虽然手头没有更多的史料反映这百余年中雨花石史的状况,但《江石子记》可谓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也足以说明人见人爱的雨花石连身处逆境的郝经都会“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内,而弄于明月之下”,(郝经《江石子记》语)连原始人类都视如珍宝,是绝不会默默无闻沉睡百年的。
  明万历年 雨花石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第一次热潮
  沿着石史的隧道前行,雨花石文化发展史的脉络也愈加清晰、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至明代万历年间,雨花石的赏玩活动呈现出盛况空前的热潮。首先,赏玩的人数倍增。早期南京先民们曾把雨花石作为财富的象征,到了明代,文人骚客和士大夫们则承前贤之遗风,往往以“官定旧陶,一盎清泉”陈列雨花石,作为案头清供,以求风雅,鉴赏兼得,且争相效仿,蔚然成风,一时涌现出很多藏家。如《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侨居金陵的新安别驾程克全、《醉石斋记》作者冯梦祯、六合县令米万钟、《灵岩子石记》作者姜二酉以及“时过从里中藏石诸家”。(孙国敉《灵岩石说》载)甚至波及“新都”(今北京),足见此风之劲,玩者之众也。
  二、赏玩活动激活了雨花石的采集和市场销售。《醉石斋记》云:因“六合山中所产绝奇,好事者竟出金钱购之”,且好事者日众,使需求趋于旺盛,原“牧童过而拾之,玩美俄倾,旋复弃掷”(姜二酉《灵岩子石记》)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吴人在涧旁结草棚以市酒食”,“贫者日奔走以自给”,乡民荷铲而至,“斫山斧壑,先期候雨,冲流搜讨”,“一时蜂涌蚁聚”,可见其盛。而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石头,玩赏者竟相购买,价格也随之上涨,原“出升许换得饼饵去”的不景气情形已成了老皇历。六合县令米万钟就“自悬高价,殆十目罗之”。在南都(即南京),夫子庙桃叶渡、雨花台的石市异常活跃。有以石比玉抬高行情的,有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不一而逐。“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许”令人咋舌。一如孙国敉所描述:“噫,一石子显晦也有时也”。
  三、雨花石的赏玩活动内容丰富,交流频繁,鉴赏水平大大提高。1、陈列的器皿和方法极为讲究。要么是古董,要么是官窑制品,大小多少都以不同器皿摆放。2、命以雅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典藉诗书中寻觅清词丽句,力求名符其“石”。3、邀友共赏。家有宝物,供于案几,净室焚香,请来好友一起品评,或题名或赋诗,视为乐事。《灵岩石说》载,别驾程克全以“一石奴唱名号以见客”,可惜号多鄙俚,晦涩难懂,一时亦为笑谈。4、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交流增多,渐成共识,上升为理论,指导赏玩。孙国敉便将雨花石分为三等,甲为不等贮之清泉,入手夺目,“此神品也”;乙为必待入水,若助其姿,只能“屈居二乘”;“必假磨琢,及其后天莹澈”者不能“以甲乙论也”。孙的标准扼要明了,于今无异。5、言为心声,有感而发,留下更多史料。赏石活动的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必然上升为文化形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较之前朝,为雨花石撰文、立谱、绘图、作记、吟诗作赋者不胜枚举。如明《一统志.南京》载:“雨花台石,聚宝山出”;“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征明的诗句“雨花台上雨花干,野色江光入座间”;陆君弼《夏日朱宪昌山人以锦石见贻》;叶誉《观灵岩石子口占六绝》;周晖《金陵琐记》载:“朱孟办获三奇石于聚宝山间……黄鹤山樵王蒙图铭之,宋太守又为作石铭”;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金陵雨花台小马脑,止可充玩耳”;陈眉公《太平清话》载:“五色石子出六合山玛瑙涧中……而负石者之众,此风惟万历甲午始见之”。陈慧祯《秋园杂佩》等等罗列不尽。
  大清石事 桩桩表明雨花石文化的历史在不断延伸
  这个时期的赏石活动,依笔者之拙见,概括为在前人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正常平稳的过渡阶段。为后人留下的诸多史料无不打上这段历史的烙印。
  一、“指名道姓”,“雨花石”登台亮相。综上介绍雨花石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称谓。而见诸史料直呼其名的当属明末清初人徐荣的《雨花石》诗:“天雨诸香下帝台,大同天子讲经来。尚留子石临江活,恰似房花向日开”以及藏石世家张岱的《雨花石铭》:“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怪石供,将毋同”为最早。
  二、朝廷官员、《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六合石子》诗,凡三十二句五言十六韵,把雨花石之形成、来源、状态、鉴赏作了丰富的想象、剖析和描述,可谓是精而又精的《记》了,真爱斯石者不可不读。
  三、大清第一石谱。著者诸九鼎既是官员也是文人也嗜石,广交各地石友,遍及西北关东西南等地。每到一处,寻石觅宝,乐此不疲,以寄情砺志赏心也。日久天长,多有心得体会,遂作石谱并铭,也乃水到渠成之事。一如为其写跋的著名诗人黄仙裳云:“杨庵(诸九鼎字)为人磊落有骨,顾无他嗜好,行万里路,破囊累累,书卷外惟贮奇石作伴,每小憩而出以摩娑弄玩,谓赏心乐事,无逾于此”。诸九鼎的《石谱》,记有藏石二十余枚,主要为长江流域雨花石一类的五色石子,个别来自西北等地,大多标明尺寸,述其特色并以赋赞之,也为后人所效法。
  四、同生共死,惟龚贤也。位居清画坛“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好石之深,爱石之切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相逢顽石亦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其实他何止归来为邻,及至“归去”也是与石相伴的。龚贤作古时,其友孔尚任亲理丧事,其所藏雨花石“均系上品………皆以为葬,湮灭不传”。呜呼!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五、《新都风物录.雨花石》,堪称雨花石文化史发展至清末民初的最全面的概括。笔者以为其内容之丰富、描述之详实、文笔之细腻、语言之精练,皆不逊前贤,反复吟读,无异于鉴赏美石也。作者莲生在文中记述的三件事尤为使人耳目一新。其一,明确雨花台市场的存在。此前只《灵岩子石记》载有“余履齿每及雨花、桃叶间,必讨其上乘者……”,“雨花”者应为雨花台,但那时是什么样的市场呢?季节性的?流动性的?简陋的?一家两家?三五十家?难知其详。但此时在“雨花台石子岗之中腰,有筑草房居,门外几列售石子者”,足以证明前来旅游、采石、购石的人也一定不少,故值得在此“筑草房居”,以方便采购且是有利可图的。
  其二,首次明确述及平民之辈也有爱石藏石者。明万历时是“贫者采卖以自给”,“贫士献琛,恐误厚直”,而今有“江宁织造衙门茶役李升藏一石,轻易不示人。一日为债追逋,出于万不得已,乃含泪割爱而求焉”。一衙役爱石且向人“索银三十两”,可以想见当时赏玩气氛之浓和对雨花石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及市场价格的认可程度。
  其三,首次详实述及时人作伪的手法、题材、兜售的技巧和上当者茫然不知之态,极为生动传神。有一清末遗老游江南时听说雨花石神奇,便大肆收买,一时石贩尽数推出,门坎几近踏破。所得石中,较“奇”者有梗叶缠蔓的《子孙万代》、色同鹅黄贵品的《南极庆寿》、身首肢爪无一不备的《欧西雪獒》。而一枚《幽春秘戏》的春宫图竟以四十元之代价购得。惜上述“概赝造物也”。今人之作伪有过之而无不及,唯其逐利之心态古今相同。
  六、一部《石头记》,今人争相说雨花。众所周知,《石头记》(即《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一落胎,嘴里便含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甲戍成本第二回),今人以为,此称作“通灵宝玉”的就是雨花石。理由1、质、色、形、纹类似。《石头记》卷八云:此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与史料对雨花石的描述如出一辙。如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载:“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凡有五色……纹理莹茧,后面望之透明,温润可喜”。而自古以来,南京具上述特色的石头惟雨花石与之相近,别无其他。理由2、作者曹雪芹自幼在南京生活,至十三岁才离开,此后一直爱石咏石画石。祖辈也极为好石。所以说,曹家三代四人在南京居住长达六十年之久,连他们家掌管的江宁织造府的衙役都爱石藏石,文人雅士上流社会自不待说,而一代文学巨匠是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无所知,而在作品中生造出一个“通灵宝玉”来的。理由3、此玉的背景描写与古诗文对雨花石的描述极为相似。刘赓尧《雨花石》诗云:“曾听生公来说法,娲皇补天是何年”,《石头记》诗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明.华成漮《咏灵岩石子》云:“君不见女娲补天几千秋,犹有遗石存山丘”,《石头记》诗云:“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事非”,可谓遥相呼应。如今,江宁织造府西苑遗址——曹雪芹早年生活过的地方,考古发掘出黄石、湖石、瓷片、瓦当等遗存,但愿有一天也能出现“通灵宝玉”的生活原型——雨花石,以了却“红迷”、“石迷”们的一段悬念。
  七、乾隆大帝下江南,赋诗藏石留史话。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帝王也概莫能外。在古城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六十寿辰时, 宠孙朱允火文 在盘子中用雨花石拼成“万寿无疆”四个大字,连同一个酷似寿桃的雨花石,作为祝寿之礼和盘托出,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无不称奇,使龙颜大悦。朱允火文称帝后,对雨花石仍情有独钟,内宫案头,时有雨花石作供。如果说这是“野史”,那么清高宗赋诗藏石可是千真万确的。乾隆帝在位六十一年,曾六次南巡,南京乃必到之地。以雨花台为题的诗便有五首,如《雨花台口号》、《戏题雨花台》等;在莫愁湖畔的景观石上刻有他“顽石莫嗤形貌丑,娲皇曾用补天功”的诗句。一九九二年六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观赏石展》展品中,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乾隆皇帝赏玩过的四枚雨花石。其中一枚龙首毕现,出神入化,令人称奇,且为“真龙天子”所藏,给人印象愈深。
  当代三杰 艰难岁月收藏研究结硕果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列强侵扰、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社会动荡,却仍然有那么多人眷恋着金陵这片古老的土地,深深地爱着美丽的雨花石,既证明雨花石有着无穷的魅力,更说明人们是多么热爱生活,向往和平。南许北张天津王便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
  南许名泽初,别名问石(1897~1980),早年在金陵就职,晚年寓居上海。一生痴爱雨花石,以六十年的心血搜集精品达600枚之多,实属不易。文坛前辈郑逸梅曾为之写《藏奇石的许问石》。沪上同为雨花石收藏家的夏风先生曾写《雨花台下雨花石》,记述应许之邀,亲临许宅赏石的趣事,传为美谈。他“寻雨花石非得具备三个条件:麋鹿一样善跑的腿,逛马路的闲功夫,胜过犹太人的那份耐心”和“四字秘诀:曰色曰形曰纹曰逸”的经验则倍受石界推崇。
  天津王即雨花石收藏大家河北雍阳人王猩囚(1876~1948),世称猩翁。天津为主要生活工作地。“数十年荒淫于雨花”并写就《雨花石子记》,科学地提出雨花石因长江而形成的观点,并就雨花石的质、形、色、纹、定名、玩赏、品级、交易等进行全面论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猩囚先生乃北地人氏却爱上南方的雨花石,也可以说是一种缘份,但彼此天各一方,能坚持数十年不改初衷,即使在日寇杀我南京三十万同胞后的一九三九年,仍不忘托人一次次在南京为其采石、购石、邮石,尤其令人感慨不已!
  北张曰辂号轮远(1899~1986),与王猩囚同乡,
与郑逸梅交往亦深。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与周 恩来总理同为国文老师张皞如先生的得意学生。幼年在家乡由于受猩囚先生的影响,对雨花石产生极大的兴趣,后被保送金陵大学,惜因水土不服改转北法术律系。但对雨花石一往情深,虽身处燕北,关山多阻,仍利用各种机遇,终身不辍,存石三千余枚,并矢志为藏石立谱。
  一九七九年,为了使自己毕生精心收藏的雨花石珍品,能够供更多的人研究、欣赏,更好的得以保存,他毅然割爱,倾箧捐献给地质部北京地质博物馆,其胸襟之豁达、气节之高尚,令人敬仰。张轮远先生曾自撰联语“曾拥图书逾万卷,幸随顽石共千秋”,托吴郡哈佩先生书写悬于室中,可谓是其一生的写照。
  一九四八年,张轮远先生所著《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问世,是为二十一世纪雨花石界一大幸事,堪称第一部系统研究雨花石的理论专著,填补了鉴赏、研究雨花石的空白。此谱集雨花石文化发展史之大成,凡前人涉及的有价值之内容无一遗漏,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比之前人,更有长足的进展。此谱在对神妙诸石“目察心摹”的基础上,立论尽依科学方法,参考哲学、审美、心理、物理、矿物、及考古诸家折中之说,终开科学系统研究雨花石之先河。一九八二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一九九三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辑入《古玩文化丛书.说石》中,可以想见此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今石城雨花石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册,研读活用者不在少数。
  民国期间因诸多社会原因,雨花石资源极为匮乏。日寇占据时,石市萧条,往往“只一家售石者”,而“事变前,金陵城内贩石者数十家”。对于雨花石的赏玩者、研究者来说,这个时代是不幸的。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可扼制的。他们无畏艰险,逆流而上,在焊接这段石史的链条上点击出耀眼的火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慰。捧读他们的著述,诚如分担这段沉重的历史,心中溢满感激,也为之骄傲。雨花石文化发展的历史充满神奇、欣喜、典雅、礼赞,又何尝没有凄风、苦雨、泥泞、酸楚和充满期盼呢?
  继往开来 雨花石史走进新时代
  新中国建立后,雨花石赏玩活动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掀起了雨花石史上的第二次热潮。一、雨花石赏玩队伍日益扩大,整体素质大为提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天独厚的南京人对既有“革命精神”象征,又充满美感的雨花石更是珍爱有加。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雨花石爱好者、收藏者日益增多,工农商学兵行行皆有,乃至国内境外的爱好者也大有人在。韩国友人张俊宁在南京留学三年,归国时行李中最多、最重的便是雨花石。台湾朋友邱信明先生来南京后,很快就喜欢上雨花石,一如当年东坡先生“一履斯土”而遇齐安石子也。十年下来,投资不下百万,独居一寓,四处皆石,俨然一座宝库,铁定执“石”不悟了。
  据笔者主观估计,经常在“圈”中走动,以石会友,藏品质量、数量达一定规模亦可称为“家”者当有数百,爱好者当成千上万。而一般喜爱者则不计其数。在众多的爱好者、收藏家中,著书、作文、讴歌、研究者比比皆是,彰显者有刘水著《雨花石鉴赏》、池澄著《雨花石谱》等,均有诸多新意,开卷悟读,裨益自增。加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照相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雨花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雨花石量大质优品位高。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上了快车道,建筑用砂石需求旺盛,加之电力、机械的利用,在采沙掘石的同时,其副产品雨花石也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让爱好者、收藏家们欢欣鼓舞,既庆石头多,亦恨银子少,追求永无止境。倘若走进他们家中,坛坛罐罐,大橱小柜,目之所及尽是雨花石,即使墙壁上、匾额中也是雨花石的放大图片抑或还有某个书画名家为其藏石而作的丹青墨宝。如将藏品陈列起来,便是一个地道的私家藏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三、雨花石市场遍及城乡。明.姜二酉《灵岩子石记》云:“灵岩子石……出六合灵岩山之涧中,而聚于金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六合的乡民还是夜半过江到南京玉器厂排队卖石。可此后由于长江大桥建成交通逐渐便利,市场需求趋旺,玩家欲望增强,不待石农进城,纷纷前往六合、仪征产地,采购觅宝。一如明万历年“蜂涌蚁聚”之盛况。在乡村,往往一家就是一个工厂、一爿铺子。在城市,凡游人足及之处,就有雨花石销售,价格由一元一把至成百上千数万元不等。究竟有多少人从事雨花石的采集、经营难以估算。雨花石带着她的美好、带着古城的祝福,走进了千家万户,遍及五洲四海。
  四、形成产业,出现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在乡村最早出现的是集体砂矿,个体抛光作坊;在六合城镇有集体性质的雨花石工艺厂。现在厂家、公司很多,但90%以上都为私营性质。一九八四年南京建立社团性质的雨花石协会;一九八九年在南京雨花台建成南京雨花石博物馆,二零零零年由刘水、丁凤龙发起建立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下属两个雨花奇石展览馆;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台湾、广东等地还有为数众多的私人藏馆。无论是何种形式,它们都为弘扬雨花石文化,推动雨花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五、雨花石文化与经济联姻,与“对外”挂钩结出丰硕成果。自一九九九年开始,南京每年举办一届雨花石文化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雨花石文化,而且作为南京的“形象大使”,雨花石已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推动了南京的对外交流,为南京的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了贡献。
  雨花石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未有穷期,凡挚爱雨花石的人,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将前赴后继,不辜负前贤,不愧对后人,坚持弘扬雨花石文化,让雨花石这颗明珠永远在古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2、景文石
景文石蕴藏在皖南山区部分山谷河流之中,它和其它观赏石一样,是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它的艺术性体现在是大自然长期鬼斧神工形成的自然美。但它有一种其他奇石难以企及的审美的艺术特征。其特征体现在景文石的乳名“锦纹石”的含义之中。故景文石的艺术特色就是“锦纹”。
  一是图纹色彩之广。图纹形成主要是含有亚铁(Fe2)和高铁(Fe3)成色离子及其它的致色元素。有单一的红、棕、黄、褚、紫、黑等色彩的图纹石,也有二色和三色以上的多彩的图纹石;二是纹理复杂多变。其飞动的线条存在虚实与有无之间,有时粗犷质朴,有时工整细腻,深入内部,表里如一;三是图纹内容丰富,简洁凝重,让人一目了然。也有复杂隐约、使入琢磨不定的,从不同侧面看,可发现不同的画面和意境:其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动物、草木、山水、自然风光和各类书法字体应有尽有;四是图纹艺术奇妙,其图纹似泼墨,似工笔,似浮雕及各种书法,且全凭大自然创造。
  著名艺术鉴赏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概括了景文石的艺术性:“具备阴阳虚实、有无,多样统一 ”,“正反两面都是画,给人以奇妙的想象”,并命名为“景文石”。
13、葡萄玛瑙
葡萄玛瑙是两亿年前海底火山喷发的产物,它们通体色彩斑斓,有铁锈红色、紫色以及透明色等。这些浑然天成的玛瑙小球互相堆积,犹如串串葡萄,因而这种大漠奇石就有了葡萄玛瑙的美誉。更为珍奇的是,在有些葡萄玛瑙上还会有几颗像鱼眼睛一样的玛瑙珠。自从1995年人们发现葡萄玛瑙石后,这种奇特的石头迅速受到收藏界和赏石界的青睐。目前,葡萄玛瑙石只在中蒙边界苏宏图以北20公里处的一座火山口附近被发现过,它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硬度为6.5度至7度。

14、巴林石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巴林石,巴林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学名叫叶腊石。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绝伦。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不过也只是被那时人们将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1978年国家轻工业部才将巴林石矿列为我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为年轻,目前的市场价值低于其他的传统印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根据地质学家介绍,巴林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高岭石的品种数量。另外,除了硅和铝,钙、镁、硫、钾、钠、锰、铁、钛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变化,也造就了巴林石丰富的色彩。如铁元素较多的会使石头呈黄、红色,锰元素的侵入,,就出现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现象,铝元素多了,石材就会呈现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质细腻,温润柔和,透明度较高,硬度却比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软,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稍显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够稳定,比如鸡血石,巴林鸡血石较易氧化、褪色,尤其是在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下,汞极易分解,半年后,平均有60%的鸡血石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再细看两者的质地,巴林石多花纹,昌化较纯粹。所以也有同行称赞两者是“南血北地”(巴林石地子好),各有千秋。
  它是藏品中之珍品。多次在国内参展,誉满南北东西,从港澳地区,到东南亚各国,从欧美到东瀛,几乎传遍世界,名扬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瞩目。1979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备受青睐。巴林石作为石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涵盖着赤峰地区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抹。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巴林石的种类  巴林石分富黄石、鸡血石、彩石、冻石四大类。有朱红、橙、黄、绿、蓝、紫、白、灰、黑色;有不透明、微透明。巴林石呈块状。细腻润滑,晶莹如玉,是名贵的石雕材料。巴林石雕最善长塑造鸟羽、马鬃、牛蹄、羊眼、草坪、花瓣等,是一石一题雕刻而成。巴林石刻出的鸡血图章,被行家们称作是各类印章中的珍品。 
  巴林福黄石:
  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鸡血石:
  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彩石:
  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
  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15、戈壁石
  戈壁石,又称凤棱石山脉的戈壁滩(砾漠),主要是因风沙吹蚀磨蚀作用而成的砾石,也有的是生成于岩洞之中,多为火成硅质岩,可分为玉髓、玛瑙、石英、碧玉、蛋白石等质地,色彩绚丽,硬度一般在7度左右。大小不一,以小型多见,棱角峥嵘,皱漏兼备,造型粗犷,手感滑润。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均有产出。
  戈壁石是继柳州水冲石之后观赏石家族中涌现出的新秀,它质坚如玉,造型变幻,五彩纷呈,而且皮壳特别润朗,具有特别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这类风成石在亚太国家和地区极为罕见,可以说是唯我独秀。尤其是葡萄玛瑙石,因质佳量少备受青眯,身价不菲。
16、汉江石
汉江石: 产于陕西省汉中及安康和湖北省的汉江河床、沿岸及支流中。汉江,属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其主要支流有褒河、任河、岚河等,所涉及的山脉有定军山、神龙架、武当山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为汉江沿途营造了难以数计的奇石异宝。
  汉江发源于陕西汉中,流河穿越湖北十堰,从丹汉口东下,流经老河口、谷城、襄樊进入汉江平原。 汉江奇石的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自汉中市以下,丹江口市以上,沿途大小卵石滩不计其数,有的面积可达上百亩甚至数百亩者也不足为奇。汉江石是河卵石,汉江奇石的种类按其石质结构的不同分为硅质岩、沉积变质岩、石英岩、石灰岩、生物化石等。如从美学欣赏角度分,有象形石、图纹石、文字石、抽象石、化石等。若按照石头自身种类不同则有彩韵石、剥皮石、釉光青、墨玉、千眼石、卷纹石、蜡石、玛瑙石、石英石、汉江红石、雪花石、麻光石、竹叶石、钟乳石、石灰岩石、生物化石、矿物晶体等。其形成年代久远,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动、风化侵蚀、水流冲刷等作用,石上天然纹理有似飞禽走兽及各种景物,画面逼真,极具美感。汉江石经过长期的水洗沙磨,石质细腻、湿润,硬度在6~7度左右,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汉江石,质地坚硬,触感柔和,给人以敦厚感,色彩沉稳古雅,图案精美多变,给人以清秀美。以汉江红,釉光青,竹叶石,彩陶石等为代表的汉江石,多次在国际国内等石展中获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汉江奇石一般都壮观雄奇,特别适合不同需求的玩赏者。小如核桃、鹅卵、馒头的,可置于盘碗或玻璃缸中以水养之。而中等大小的大多为几公斤、十多公斤、几十公斤不等,特别适合陈列于案桌、台几与家庭居室。较大者则有上百公斤、几百公斤甚至上吨者,比较适合展览馆、宾馆、饭店、会客厅等公众场所.
17、风砺石
( 一)风砺石的成因
  风砺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长期被风沙吹蚀、磨砺而成的观赏石。这种风砺石一般出产于我国大西北地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沙漠区,或者沙漠的边缘地带以及戈壁滩中,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与地质环境。常年降雨量不足,昼夜温差大,使岩石经常处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作用之中,从而加大了解离的速度。尤其是高密度、高硅质的岩石,其解离的速度更快。吹不完的沙漠干旱风,风速大,而且夹杂着细沙,年复一年地对岩石吹打、磨砺,这实际上等于大自然对岩石进行全方位抛光过程。通过自然之手,岩石表面被打磨的光泽如镜。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岩石由于质地不同,重量不同,所受风力不同和在风中运动的情况不同,而被加工雕琢成不同形状外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风砺石越是体积小的,其光泽度和形状就越好,岩石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结构越复杂,其外貌形态也就越发显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其观赏价值也就越高。
  (二)风砺石的特征
  风砺石较显著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光泽圆润
  在长达数十年数百年乃至若干万年的风沙吹蚀下,所有的岩石表面以及岩石的棱角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磨拾。所以风戾石表面光洁如镜,尖利的棱角消失,手感极好。
  2、色彩绚丽
  风砺石的色彩,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岩石本身所固有的色彩,如玛瑙、红碧玉、绿碧玉以及黄碧玉等;二是后期所附着的色彩。所谓附着色,多是氧化铁附着在风砺石表面,造成由深至浅的红色系列。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沙漠漆”,这种似漆状的黑色附着物,实际上也是氧化铁,即雨后岩石表面所溶解的游离铁质和少量锰质,在高温的强烈蒸发下,被迅速浓缩、深度氧化所造成的"漆膜"壮假象。
  3、质地好
  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支配下,凡硬度低于6者,多经不住那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侵蚀而逐渐消失,所余下的岩石多是高硬度的高硅质岩石的组合。
  4、形态稳定
  在长期的风蚀过程中,一般体积不大的风砺石,因为是在不断滚动中受到吹蚀,其各个侧面所受的吹蚀程度大体近似,所以就其基本外形来说,虽然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缩小,但在形态上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较大型的风砺石,因为是处在稳定状态下,单面迎风,不会移动,所以迎风的一面会因较多的剥蚀而逐渐变薄,但其背风的一面,却能够依然如故,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
  (三)风砺石的类型
  说道风砺石的类型,则往往要涉及到岩石类型。目前,我们知道的风砺石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玛瑙和玛瑙质类 该类风砺石,它的主要岩石载体是火山岩类玄武岩或安山质玄武岩类。该类岩石在
  火山爆发时或爆发晚期,火山的残余气体溢出,在粘稠的岩浆内留下了各种形态的气孔,晚期的硅质液体(多为玛瑙质)沿裂隙上升填于气孔中,形成所谓杏仁状构造。
  纵观风砺石,其中的玛瑙质或玛瑙的岩石类型较多。纯玛瑙的外形多受被填充的气孔形态所制约,
  并多能看到玛瑙的特殊构造-----环带状彩环。玛瑙质岩石则多是以玛瑙为主体,夹杂着其他物质作无序排列或组合而成。该类风砺石色彩变化也主要靠着致色素----铁和其他矿物离子的多少而定。多者深少者浅。
  2、玛瑙夹碧玉类
  该类型风砺石机构复杂,色彩变化较大,外部形态也与玛瑙或玛瑙质风砺石有区别。它们或以玛瑙为主体,或以碧玉为主体,互为多寡。其外貌多表现出碎裂后又重新“胶结”的特征。
  3、碧玉类
  该类风砺石的岩石亦是玄武岩类。碧玉质多是由汉铁的硅质液体,沿火山的裂隙充填或在火山喷发的晚期,从火山裂隙溢出,形成枕状构造,或在适当的空间成层状沉积。但有极少部分形成火山饼和火山弹类。
  碧玉类风砺石,由于含有不均匀的高价铁和低价铁,加之含量的多寡而造成外部色彩变化差异也较大,但多见者依然为红色,也有显绿色、纥黄色者。
  4、硅质岩石类
  在众多的观赏中,以硅质为主体的岩石颇多。风砺石岩石本体绝大多数为硅质岩石。主要是早期的各种岩石受后期硅化所致,或是与火山有关的硅质岩石。
  该类风砺石表面参差错落,大有所谓瘦、皱、漏、透等外貌特征。
  5、半硅质类
  这多指那些带有硅质条带或燧条带的灰质岩石类。该风砺石多为沉积岩,硅质条带坚硬,经风蚀后硅质突出,灰质软则凹陷,所谓千层石既属于此类。但遗憾的是,该类风砺石极不易找到较理想的赏石,因为硅质条与条带之间的灰质岩石极软,经不住风沙的强烈吹蚀而断裂,失去了观赏价值。若能找到要断尚未断开的该类风砺石,堪称是风砺石中一件珍品。
  6、硅化木类
  该类虽属化石类赏石,但硅化木一经风蚀,从地层中剥离出来,就不同于从地层中经人工打凿出来那样粗糙,木纹清晰,年轮可辩,该类包括燧石化、玛瑙化、蛋白石化、硅化等,并随数的种类及在后期硅化时杂质渗入不同和多寡,其色彩的表现也有所不一。其中一黝黑色的硅化木最为珍贵和罕见。但该风砺石常出现缺憾,即沿其横向最易断裂,故较长者不多见。
  7、其他
  在风砺石中尚有一种“积骨石”,该类岩石是属火山晚期,沿岩石裂隙或岩石空洞所填充的钙质先结晶即方解石。风砂吹蚀后方解石完全消失,所余硅质多呈灰、淡黄色似骨状碎片的集合体,完整者好似黄花的花瓣,呈簇状。唯色彩欠佳,也极易破损。
18、黄河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由山东进入渤海。长途穿山越峡,切入崇山峻岭,沿途岩石坠入河道中,经河水的搬运、冲击,形成了许多色彩艳丽,形态动人的黄河石。

  因大河流经的区域多,所以在各个河段地区,产出了许多名贵的黄河石:有青海黄河源石、兰州黄河石、宁夏黄河石、内蒙黄河石和洛阳黄河石,包揽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所以山石岩质、矿物成分、自然条件各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丰富多趣的黄河赏石。黄河石最大特色是“类多、色多、形多”,已发现的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黄河石有图案石、形状石、色彩石、生物化石等四大类。尤以洛阳黄河石流传最为广泛。黄河石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赐予,夺目的光彩、古朴的色调,是赏石文化大家族中一簇灿烂的赏石品类。

  黄河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母亲这神工巨匠塑造了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异彩纷呈的奇石。黄河奇石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和收藏价值的陈列和收藏价值的黄河卵石。它具有以下八个特点:陈列和收藏价值的黄河卵石。它具有以下八个特点:天然性、稀有性、可柔性、画面石、景观石、彩色石、抽象石、文字石。
19、玛瑙石
古代印度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我国汉代以前称玛瑙为“琼”、“赤琼”、“赤玉”或“琼瑶”。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
  玛瑙是二氧化硅的胶体凝聚物,常有圆形同心丝线状或平行条带状结构。它的硬度超过水晶。这种坚硬、致密细腻、颜色美观的宝石,是雕琢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料。
  玛瑙是火山晚期热液充填早期洞隙后生成的矿物,石英质,硬度6.5-7级。其颜色是微量金属或着色矿物所至,形状多与生成空间有关,经风沙凌砺,石面光润,有鲜明的通透感。色彩极为丰富,黄、白、红、赭、兰、紫、灰各显其美,流光溢彩、斑斓纷呈。有的玛瑙上共生着鲜红的碧玉,或在乳白色的玛瑙上生着黑色的碧玉,或在红色碧玉上共生着蓝色的玛瑙块,他们互生而贵,互换而奇,莫测如是,常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玛瑙是在地壳表层内含砂酸的胶体溶液逐渐沉淀而形成的。所以它多呈层状,各层之间相互重叠成波纹形,光泽如蜡,呈微透明或不透明状。玛瑙的颜色主要为绿色、紫色、红色、白色、浅蓝色、褐色及黑色等。另外还有一些玛瑙呈现五彩缤纷的效果,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些别致新颖的花纹。
  由于玛瑙色彩丰富,优美动人,所以自古就被人们所珍视,并赋予它许多别称。如紫红色的称“酱斑玛瑙”,纹路如丝且又红白相间的称“缠丝玛瑙”,花纹象柏树枝状的称“柏枝玛瑙”,花纹如竹叶状的称“竹叶玛瑙”,内含细针状的其它物质或有条状裂隙的称“带发玛瑙”,其中加杂物形如波动的鸵鸟羽毛的称“羽毛玛瑙”,一些含有五种颜色的称“锦犀玛瑙”等等。玛瑙经切磨、抛光后,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及摆件。
  玛瑙不但是名贵的装饰品,也可用于制造耐磨器皿和罗盘等精密仪器,还是治疗眼睛红肿、糜烂及障翳的良药。
  世界上著名的玛瑙产地有乌拉圭、巴西、印度的德干高原和阿拉伯等地。黑龙江省的逊克县是中国的“玛瑙之乡”。新疆产的玛瑙品种很多。近年,湖北省农架地区发现了大型玛瑙矿床。1987年,在荒无人烟的内蒙古北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干涸湖泊。平坦的湖底铺满五彩缤纷的玛瑙和碧玉,称为“玛瑙湖”。
  西藏玛瑙石,产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该石质地坚实细腻,晶莹剔透;色彩斑斓,饱满光亮;纹路清晰,多有天然图案。
  产于西藏山南地区的天然水草玛瑙,色泽鲜艳,美丽典雅,里面的水草絮状物为天然矿物质成分。
  另有俗称玛瑙石的天珠原石,属于九眼石页岩,是沉积岩的一种,为薄页片状岩石,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硬度7~8.5度,蕴藏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域。
  辽宁玛瑙石,产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该石质地细腻,色泽光艳缤纷,纹理瑰丽,晶莹剔透,天然丽质,是艺术雕刻之佳材。阜新是中国玛瑙主要产地,其玛瑙石的开采利用已有8000年历史,历经辽代、清代两个繁荣时期,乾隆年间为全盛时期。
  阜新市玛瑙石储藏量大,品种繁多。主要品种依颜色分有:红玛瑙,白玛瑙,灰玛瑙,黑玛瑙,绿玛瑙等,特别是阜新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和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极为珍贵。依条纹和包裹体分有:截子玛瑙——黑白相间的层状玛瑙;缠丝玛瑙——纹带细密似蚕丝一样层层缠绕;苔鲜玛瑙——含绿泥石包体的玛瑙;树枝玛瑙——由铁锰氧化物生成的柏枝状图案;水胆玛瑙——中心空洞中含有水液。阜新水胆玛瑙数量稀少,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观赏石。
  逊克玛瑙石,产于黑龙江逊克县宝山乡。该石质地坚硬,硬度可达8度;色彩绚丽温润,俏色丰富,颜色有粉红、红、深红、杏黄、浅绿等;透明度好,块度大;储藏量丰富。逊克玛瑙石可用于雕制刻人物、花卉、酒杯、项链等工艺品,晶莹明亮,颜色俏丽。
  逊克玛瑙石多为紫红色块状,产于第三系孙吴组松散砂砾层中。主要分布于逊克县阿延河流域,宝山乡因玛瑙石的产量丰富、品位上乘而得名。玛瑙石毛石的棱角线和不规则的凸起部分过度圆滑,石上平面部分,亦有当年裸露在地表上风蚀雨浸的斑斑坑洼。尤以当地10米以下的深土层中挖出者色、质最佳。1978年曾采过32.4公斤的水胆玛瑙,还采到重达100公斤的特大玛瑙。逊克县宝山乡境内,现有面积为1352公顷的玛瑙石县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即天然玛瑙石。
  宁夏玛瑙石,产于宁夏沙漠中。玛瑙石是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晶莹剔透,色泽艳丽,富贵华丽,造型精巧、浑然天成,有的状如积聚在一起的葡萄或珍珠,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龙骨石
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是长江水系,一路自东向西奔流,于重庆涪陵注入长江。乌江石系寒武纪石灰岩,经过乌江水千万年不断地冲刷,才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乌江奇石以质地坚硬,形成难度大著称,一旦成形,即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乌江奇石很迷人。其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乃至经济价值都是较高的。乌江奇石具备了赏石的几大要素,“形、纹、色、质”俱佳,其形百态千姿,象形状物;其纹变化多端,舒卷有致;其色丰富多彩,悦目赏心;其质坚硬细腻,爽滑圆润。赏乌江奇石可以带给你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神奇迷幻让你产生急切探究之念;神工造化让你顿生拍案叫绝之惊;抽象朦胧把你带入遐思幻想之境;似山似水将你带进诗情画意之中;如道如仙让你生出逍遥飘逸之感;田园牧歌让你生出鱼樵归隐之心;……不一而足,其迷人之处不可尽言。乌江奇石中的画面石,画面图案构成完美,生动逼真,内容丰富,有不少是浮雕画面,犹如立体的画;也有不少象形石、景观石,石皮青绿,质地细腻,无裂无痕,光洁柔润,堪称石中之上品。

  重庆乌江石,产于重庆市武隆县乌江。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于重庆涪陵注入长江。流经武隆境内有八十余公里,在开阔的溪流交汇处常形成河漫滩,从江口到羊角一段有六个较大的河漫滩,是乌江石的重要储藏地。武隆县属乌江下游地区,地质构造为寒武系石灰岩。

  乌江石质地坚硬,成形难度较大,有一定造型的乌江石,其观赏价值相当高。一般以图纹石为多,颜色以黑白为主,红、黄、绿等色少见,构成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等,惟妙惟俏,天然成趣,尤其颜色意境兼有者更佳。

发表于 2015-4-29 15: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5-3 1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3 23:54 , Processed in 0.1117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