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石来运转 于 2011-8-12 23:39 编辑
秦楚网讯(湖北新闻网) (石濡华)绿松石因其色、形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又称土耳其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绿宝石”。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玉石品种之一,因其通过土耳其输入欧洲各国,故有“土耳其玉”之称,亦称“突厥玉”。绿松石制品现已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它是一种位于地表在地质作用下的次生矿物,常与褐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玉髓等共生,一般形成是在大山深处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岩石裂缝中,是由铜矿石被雨水淋滤、风化后被喷出的含酸性的磷铁铝的岩浆置换,多年后变质或脱水而形成的滴滤状化合物(Cu(Al,Fe)6(H2O)4[PO4]4(OH)8,化学组成:CuO 9.78,Al2O3 37.60,P2O5 34.90,H2O 17.72),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
神话故事为竹山绿松石穿上一件美好的外衣
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针锋相对,相互争斗。在一次PK中,战败的共工一头将北天门的擎天柱撞断,天体倾斜,大地撕裂。大雨从天漏处倾盆而下,地下滚烫的岩浆从裂缝中喷出,将河流堵塞。为救民于水火,女娲娘娘遍拾芦蒿聚丹阳之气融炼五色石上补天漏,下糊地缝。等一切灾难平息后,女娲娘娘将补天融炼所剩的五色石撒向人寰,保佑苍生世代平安。后来,“共工触山”典故成了“竹山”(方言中“触”与“竹”同音)地名的由来,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便成了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东方圣玉绿松石的代名词。
人类文明史,见证着绿松石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绿松石与华夏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原始部落妇女佩戴的耳环、坠饰到商代铜器、漆器上的镶嵌,从文成公主进藏的陪嫁到故宫博物院里的皇室供品,无一不被迷人的光环所包围。放眼世界,人们为绿松石披上种种魔幻的外衣,对其顶礼膜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藏民族认为它是神的化身,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印第安人认为佩戴绿松石饰物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埃及人用它雕成爱神装饰宝座;更多人认为它象征着胜利、幸运与成功,能驱邪消灾,护佑幸福,是成功之石。
世界上绿松石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北部、埃及西奈半岛、美国西南部、中国的鄂西北等地。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绿松石资源的70%在中国,中国的70%在竹山的宝丰、麻家渡、秦古等17个乡镇的11条成矿带上。据专家预测,竹山绿松石的地质储量5万吨,其中可供开采的约有3万吨,潜在价值在1500亿元以上。按年开采500吨计算,能持续利用600年左右。因矿点含矿率高、矿产品纯度高、正品率高等因素先后被评为“中国绿松石之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财富传奇让竹山绿松石资源遭受一场掠夺式洗劫
竹山县绿松石开采的历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满足历代王朝皇室贡品所需。据乾隆十五年(1785年)所修的《竹山志》记载,竹山的绿松石在历朝历代都有开采的记录,主要是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松散易碎的主要用作颜料,在藏医界则将其碾碎入药。
建国以来,竹山绿松石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开采:前两次在1960—1965年、1970—1975年,主要是以官方开采为主,当时,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竹山的绿松石资源进行了一次较为细致的普查,国家轻工部在竹山设立采矿点专门开采绿松石,贸易部门专门对绿松石进行加工和对外出口。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绿松石藏品即是这个时期出产的珍品。第三次是在1985—1995年10年间,主要是以个体开采为主。改革开放后,竹山绿松石主要通过西藏、北京、广洲等地流入到欧洲市场。一些胆大的个体商贩率先将绿松石原矿用麻袋装好偷运到西藏等地,在黑市上进行交易。一时间,被竹山人视而不见、一文不值的绿松石渐渐被看重,流通渠道渐渐被打通后,这种不起眼的蓝色或绿色石头通过多次转手,登上了国际珠宝市场的大雅之堂,成了美国、墨西哥、西欧、印度、日本商人的抢手货。
2001年的一个国际时装发布会上,美国的一名当红名模穿着一件镶嵌着绿松石饰物做成的胸衣走过T型台,绿松石饰品以其特有的深邃而静谧的魔力征服了时尚界。一时绿松石成为设计师们争相采用的饰材。时装界的推波助澜,使绿松石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很快由每千克数百元攀升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而在绿松石主产地竹山,也常常能听到人们说起一些有关绿松石的财富传奇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水泥厂的一名会计,下岗后生活无以为继,他从朋友那借得300元钱去挖绿松石,不出一星期,就挖到一个“大家伙”,从发这笔横财开始,一路走来,到现在据说其家产已过千万。本世纪初,一名绿松石收藏者以8万元购得一上等绿松石,4年后转手卖得120万元,竟然升值了15倍!还听说宝丰镇的一位朋友所乘坐的某次航班失事,飞机上100多位乘客全部遇难,唯独他身上只受了些轻伤,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别人问其大难不死的原因,他说也许是身上佩戴的绿松石暗中保佑着他,他才与死神擦肩而过吧。
这些关于财富的传奇不胫而走,空气中弥漫着发财的渴望。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下,穷怕了的庄稼汉情不自禁地一窝蜂的加入开采绿松石的行列,主战场在全县17个有绿松石分布的乡镇,轮番上演着风风火火、遍地找矿的求富故事:1985年在麻家渡的喇叭山,1989年转到楼台的老虎寨,1995年又转到秦古镇的大堰村的小林扒、小河村的三岔沟、窑湾小寨、溢水镇的小寨沟……平时几千人开采,高峰时期,2000多个矿洞同时作业,矿工上万人。
而开采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了对资源破坏的进程:以前的开采用的是钢钎、十字镐,靠人挖肩挑,速度缓慢。到后来除用上了空压机、炸药外,矿主还将电线架到了矿山、机耕路修到了山腰,使开采速度大增:矿洞进尺深度也从100米到200米、300米、400米……记录不断被刷新。
无序开采、滥采乱挖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002年3月,潘口乡5名农民盗采绿松石,因坑道塌方,在矿洞里被困,1000多名武警和消防官兵通力合作七天六夜,虽成功施救,但为竹山规范开采绿松石资源敲响了警钟。今年7月13日,溢水镇小寨沟已关停的一年多的绿松石矿洞口俏俏被4名盗采者扒开,因矿洞中严重缺氧,进洞盗采的4人窒息而亡。
据统计,从1985—1995年10年间,全县新开绿松石矿洞达895个,造成安全责任事故达60余起,人员伤亡2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80多万元。
“掠夺式开采、粗制滥造的加工和以次充好等短期行为,使绿松石市场一度出现信誉危机。在‘到手便是财’的心理作用下,不少从业人员只求急于把货物卖出去,而不愿在加工、包装、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导致交易市场上绿松石供过于求,近乎三分之一的“毛货”(原矿)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情况下,以远低于市场均价抛售给外地客商。直到上世纪末,由于资金、技术等限制,竹山绿松石产品销售仍处于卖原料、卖半成品阶段。殊不知上等品中,每公斤绿松石毛货只卖到1000到几千元,而在贩运、加工、批发等诸多环节中,每个环加价40%—80%,最后经过境外经销商的手,一级级卖到了美国的零售市场,每公斤原矿生产的产品可卖到数万元!”竹山县绿松石行业协会会长、宝丰镇“女娲山”牌绿松石老板邵中文告诉记者:“大多数农民出身的矿老板,一年挣个十几万、上百万元,已经非常知足了,他们并不关心宝石哪一天会被挖完,只管自己心安理得地吃饱赚足。而重归理性的村民们发现,15年前那种‘老老少少齐上阵、家家上山挖宝石’的壮观场面早已在县内绝迹了,该种田的还是要继续种田,该出门打工的还是要继续出门打工。令人痛心的是,照这样无序地开采下去,绿松石资源提前枯竭,就在不远的某一天。”
“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据该县工商联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2000年20年间,竹山共卖出绿松石原矿达1.5万吨!按最为保守的均价每千克100元计算,销售收也在15亿元以上,而累计为竹山提供的税收不足500万元,仅占销售收的千分之三!
如何让绿松石体现宝石的价值,如何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