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280|回复: 1

翡翠精品为劣制:A货竟能变B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7 18: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5566P1081T2D34439F6DT20110807083933.jpg
现代翡翠挂件
U5566P1081T2D34439F7DT20110807083933.jpg
翡翠青椒镶钻石吊坠

  近日,珠宝玉石界有件令藏家忐忑的事儿,就是某媒体以《清代翡翠精品惨遭降级揭开翡翠A货变B货之谜》为题,发表了“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现代翡翠A货经汗沁也会变成B货”等观点。此语一出,不少翡翠藏家大惊,纷纷联系记者询问究竟,因为他们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买的高档翡翠A货饰品,戴几年就变成B货或C货了,而那些被称作“翡翠B货”或“翡翠C货”的矿石的表面结构和物理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玉了,当然不具有收藏价值,更罔论保值或增值了。
  清代翡翠遭土沁和现代翡翠遇汗沁是否会降级这个问题过于专业,因此记者采访了对此做过充分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博士和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中心主任丘志力先生,他们一致表示:无论清代翡翠还是现代翡翠,都肯定不会出现因土沁、汗沁、化妆品沁而由A货沦为B货甚至C货的情况。但是,经验不足和训练不够的人在测试结果不到位时容易将这种受沁翡翠误判为B或C货。
  清翡翠精品
  不可能降级
  记者:近日,一篇名为《清代翡翠精品惨遭降级揭开翡翠A货变B货之谜》的报道异常火爆,也引起了一些翡翠收藏者的恐慌。作为矿物学出身的知名玉石学者,您如何看其中的观点?
  王春云:报道透露出三个层次的内容:清代历史可考的翡翠A货现在绝大部分变成B货甚至C货了,这就是所谓“清代翡翠精品惨遭降级”的说法;现代翡翠A货戴上3年也会变成B货;天然翡翠在用金刚砂加工的过程中也会变成B货。媒体用“揭开翡翠A货变B货之谜”做标题,显然是认为该专家不仅观察到了这三个现象,而且揭开了这种变化的本质,那就是翡翠饰品佩戴人的体汗或化妆品造成了这种转变。
  我认为这篇报道的事实是错误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在业界广泛流传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记者:文中提到:“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而据专家考证,发生品类变化的多是出土翡翠。”从矿物学角度看,土壤中的矿物质令古董翡翠降级的情况是否真的会出现?
  丘志力:出土的翡翠会由于长期受到土壤酸性物质的侵蚀而改变表面结构甚至外观,导致在10倍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观察会出现类似B货的结构(经验不足的人就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和翡翠原来质地有关:质地好的变化的几率低,质地差的变化的几率高。但其他的科学检测不见得会显示出B货的特征,因此是可以准确鉴定的。因此,土壤令古董翡翠降级的讲法是一种笼统和不够科学的表达, “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的情况更不会出现。
  翡翠B货与加工流程无关
  记者:我们知道,翡翠A货就是天然的未经加工处理的翡翠,而翡翠B货、C货和B+C货都是经过人工处理的饰品。那么,天然翡翠降级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呢?
  王春云:处理翡翠的制作流程通常是用浓盐酸、浓硝酸等配制成的“王水”来浸泡劣等翡翠原料或成品,目的是将原来杂质较多、透明度不高、不美观、成本很低的劣质翡翠进行强烈腐蚀、溶蚀,这会导致翡翠内部结构遭到剧烈破坏而变得非常疏松。溶蚀之后变得疏松的翡翠犹如豆腐渣一样,可以进行注胶处理和黏固,还可在注胶处理的过程中人为填充颜色,进行有目的的染色。注胶处理过程中的胶可以是有机胶,一般就是各种牌号、各种成分的环氧树脂,当然也可以是无机的铅玻璃。
  经过注胶处理之后的翡翠,表面明净,透光度大为增加,显得“水头”十足。如果再行染色,又会出现明丽的颜色。这样,一块有“水”、有“色”的貌似高档“翡翠”就制造成功了。原本混浊的劣质翡翠就会变得又透又亮,可以呈现出“美丽动人”的水头和颜色。
  记者:可见将天然翡翠变成处理翡翠必须经过强酸强碱腐蚀。那么报道提到“曾经亲赴云南的藏家重金购回的翡翠原矿,经一番打磨加工之后,检测成品居然也变成了B货”,难道翡翠A货的加工流程也会破坏翡翠的表面结构和光泽质地?
  王春云:天然翡翠经过打磨加工不可能出现成品变成B货的问题。但天然翡翠经过雕刻、加工,最后一般经过一道燉蜡工艺。燉蜡包括上蜡和浸蜡,这些都是被业界允许的翡翠优化方式,都与酸洗充胶的翡翠处理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上蜡是把质地较为紧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这样可将翡翠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使飞醋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得到增强;浸蜡是将原本质地比较疏松或使用杨梅汤等不够强烈的酸进行过表面处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浸入石蜡较多的翡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蜡会产生老化而产生白花,会导致翡翠的透明度变差,这时可通过重新上蜡恢复过去的光泽。所以,浸蜡的填充工艺虽与上蜡略有不同,但都为业界所普遍接受。
  燉蜡优化与酸洗充胶处理有着明显的不同:燉蜡优化的翡翠没有经过强烈酸洗,表面结构没被破坏,不会对翡翠的耐久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尽管对于一些粗粒豆种翡翠来说,因为本身结构比较疏松,浸蜡较多时会因蜡老化出现翡翠透明度下降的情况。
  然而,天然翡翠所燉的蜡和处理翡翠所充的胶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检测到了有机高分子的谱峰就可宣布该翡翠为B货或者C货。我相信,这篇奇异报道中所提的现代机器检测结果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误判。但如何准确地对燉蜡和充胶进行科学区分,这对于绝大部分商业鉴定试验室来说,可说是一道难题。
  汗水不会彻底改变翡翠成分
  记者:“不仅清代翡翠精品因辗转很多人之手后被‘沁’过而惨遭降级,而且现代翡翠在接触肥皂和汗水后,也会由A货沦为B货甚至C货。”这话可让不少翡翠藏家心慌意乱——人谁不出汗啊?高档翡翠一经佩戴,一受汗沁,就变成一钱不值的豆腐渣B货、C货了?那这天然翡翠还有啥用?还值啥钱?
  丘志力:这也是一种笼统和不确切的说法。正确的表达应是:部分质量比较一般的翡翠(如行家所说的豆种翡翠)被汗液酸性较强的人佩戴会使其表面结构受到“侵蚀”,从而显示出类似B货的表面结构特征,但改变的不是翡翠的成分,只是翡翠表面结构的表观特征。肥皂和汗水不可能彻底改变翡翠的成分,更不可能出现由A货沦为B货甚至C货的情况。然而,经验不足和训练不够的人在测试不充分时容易将其误判为B或C货。
  王春云:人体无论佩戴多久,无论分泌多少汗液或遭受多少污染,无论携带何种化妆品,都不可能腐蚀到翡翠表层结构,也就是说都不可能使翡翠由A货转变成B货。所以,假定清代早期一块翡翠辗转经过很多人之手,就算多次被“沁”,其鉴定结果也不可能改变天然属性和天然级别。如果说“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那就违背了两个基本逻辑:如果是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其检测结果必定是A货;如果检测结果是B货,则必定不是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因此,翡翠饰品和摆件不管经过多长时间的把玩,其成分都不可能发生变化,仍然可以按原矿成分标准进行衡量。
  但是,如果翡翠饰品原来有裂隙,外来色素有可能通过接触方式而渗入,或者通过人为炝色的方式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发生变色。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就出现过物理炝色和化学炝色的作伪行为。但这种炝色的方式并不能腐蚀翡翠表面结构,虽然属于造假,但依旧不能将翡翠由A货转变成B货或者C货。
  记者:但是,汗水、肥皂以及地下的矿物质等肯定会对翡翠玉石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出土的古玉往往会出现钙化、沁色等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客观准确地评述翡翠的这种细微成分变化?
  丘志力:翡翠因为天然存在的酸性物质而使其表面结构改变实际上大多只涉及“结构外观”的变化,不涉及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的明显改变,一般情况下也基本不会涉及物理性质的明显改变(严重的侵蚀例外,即所谓“古玉钙化”的问题,实际上古玉的改变也不是钙化,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不在此讨论)。也就是说,其相对密度、硬度等的变化是有限的。但如经过严重的风化,翡翠组成矿物确实可以最终分解为高岭石等黏土物质。
  记者:现行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有没有必要因此而修改?
  丘志力:可以进行补充。因为现行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主要是约定现代市场上的珠宝首饰产品的,而对古代玉器的考虑比较少,今后继续修订时可适当考虑古代玉器的情况进行补充。但是作为“B货”的鉴定,除了看表面结构还会看其他物理性质,特别是充填物的情况,因此并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翡翠鉴定有学问
  甭担心,A货翡翠是不可能通过人体佩戴、汗沁、化妆品沁等转变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的。而拿到一块翡翠,搞明白它是A货、B货或C货则是当务之急,因为我们曾说过:“人工处理翡翠(B货和C货)没有收藏价值。”目前,用放大镜观察翡翠表面结构和色系分布特征是国际通用的翡翠鉴定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肉眼鉴定出现模糊时,红外光谱仪器鉴定能起到重要作用,但要特别注意区分A货翡翠所用的虫蜡和翡翠B货、C货或B+C货等所用的环氧树脂。这样一来,A货、B货和C货翡翠最有效的区分方法就是拉曼光谱了。
  放大镜看翡翠方便通用
  我们知道,翡翠染色的历史很悠久,可能超过了100年;翡翠酸蚀注胶、翡翠酸蚀、注胶和染色的历史也有几十年了。当翡翠酸蚀注胶染色技术刚刚在缅甸和泰缅边境地区出现时,国际珠宝世界为之哗然,宝石学家在当时根本无法鉴定,以至于在接下来20年的时间里,翡翠交易的国际市场因此而一蹶不振。
  时至今日,宝石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如观察翡翠表面是否存在未经处理的苍蝇翅、翠性、桔皮水波纹等;是否存在与酸蚀有关的酸蚀网纹、充胶裂隙、“沙眼”、“沙坑”、“充胶凹坑”等。后者都是和酸洗产生的孔隙被胶质填充有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些都是B货和C货翡翠的标记。而对于颜色的鉴定,则看待测翡翠是否有色根;颜色是与周围地子形成清晰的突然的过渡,还是模糊的、渐变的过渡;颜色是否正装;有无杂色,特别是有无黄色的次生物存在。没有色根、颜色飘浮、发呆、不正且地子很白很干净等都是处理过的翡翠颜色特征。另外, A货翡翠呈现玻璃光泽,到亚玻璃光泽,而B货翡翠则是树脂光泽、油脂光泽或者蜡状光泽,反光性能明显要差——这是对翡翠光泽的鉴定。
  肉眼借助放大镜观察是受过高度专业训练的宝石学家的拿手好戏。但是,这样的鉴定也有走眼的时候,比如燉蜡优化和注胶处理产生的物理特性之间有时存在模糊性。这时,就要求使用仪器得出准确的数据或者谱图才能说明问题。所以,利用现代仪器检测翡翠是必需的。
  拉曼光谱测翡翠最保险
  现在,一些商业鉴定机构为了提高信用度,也开始告别凭直觉和肉眼观察下鉴定结论的时代,改用红外光谱仪等来鉴定和出具证书了。比如,香港玉石制品厂商会在上世纪90年代购进红外光谱仪,为业界出具比较权威的鉴定证书。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翡翠处理技术的提高,红外光谱仪也有无计可施的时候。比如,红外谱图鉴定出有机高分子存在时,这件翡翠究竟能不能准确定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呢?“我们知道,燉蜡工艺用到的虫蜡(又称‘川蜡’)或白蜡就是有机高分子,而这种翡翠A货的加工工艺是被业界允许的和接受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鉴定的关键转为如何有效区分燉蜡工艺用到的虫蜡和注胶工艺用到的环氧树脂。因为两者都是有机高分子,红外谱图非常类似,所以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难以保证对于两者进行有效区分。”王春云说,“此时,即使是先进的装备有红外光谱仪的商业鉴定机构也是无能为力的了。而过往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在翡翠饰品中检测到有机高分子,通常是B货处理翡翠的证据。这是非常误导人的,尤其误导我们的商业鉴定师。我猜测: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称使用现代机器导致99%的清代翡翠的鉴定结果显示是B货,很可能与红外光谱仪鉴定出有机高分子的结果有关。”
  因此,在红外光谱无法区分翡翠A货所用的虫蜡和翡翠B货所用的环氧树脂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更高级的仪器设备了,那就是拉曼光谱。而拉曼光谱鉴定技术只能在一些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才有,比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就装备了两台这种仪器。拉曼光谱研究发现:翡翠所含的有机高分子在2800~3100波数区间有明显谱峰显示,但川蜡的谱峰在2848、2882波数,环氧树脂的谱峰则在2869、2905、3069波数,两者明显有别;不仅如此,环氧树脂在1100~1700波数区间还有1116、1189、1611几个谱峰,而这是白蜡不可能有的。因此,应用拉曼光谱可以准确地区分白蜡和环氧树脂。同样道理,拉曼光谱还可以准确鉴定和区分翡翠B货的涂层玻璃来。
  然而,无论何种检测方法,其所用到的专业知识都是普通消费者很难掌握的,因此我们还是建议消费者最好到口碑好的宝玉石店购买翡翠饰品,同时一定要拿回由权威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如果您还不放心,那就找专业鉴定仪器鉴定一下,很快就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也最为保险。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1-8-7 2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黑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2 02:31 , Processed in 0.10310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