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清代碧玉香囊 孟晖 用美玉雕镂成的香囊,是中国传统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奢侈品,更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今天,曾经绵延至少两千年的香身习俗消失,时髦人士会仿照欧美人在身上喷香水,大多数人则不采用任何手段让自身有芬芳之气,这样,香囊也就成了博物馆或私人收藏里的文物,仅供欣赏或把玩了。 然而,香囊虽是小巧物件,内里的门道其实颇丰富,在形式上的种种轻灵变化很值得当代设计加以注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清代“碧玉透花荷叶香囊”(《故宫历代香具图录》263页)即为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件碧玉香囊乃是以组合的方法成形,分成彼此独立的四个部分:弓形提梁式插键、罩盖、两扇囊袋。 透雕的囊袋很具匠心地设计成瓜形,分为对称的、独立的两扇,彼此没有任何关联,但可以完整地对合在一起;罩盖的形象为瓜叶,造型则如覆斗,可以将对合状态的囊袋的上半部包覆住。同时,很关键的一个细节是,瓜叶形罩盖的顶部凿有一对圆洞,提梁式插键的两端则各伸出一个凸榫,正好可以嵌入到这一对圆洞内,且契合严密。因此,瓜叶形罩盖下可以包住囊袋,上可以与提梁式插键榫合,是决定全局的部件。 此外的要点在于各个部件上精确设置的孔洞: 囊袋的两扇在肩部均对称地开有一对小孔,也就是一共设有四个小孔; 叶形罩盖上亦有一对穿孔,乃是位于安嵌提梁式插键的洞槽之下; 螭龙造型的提梁式插键的内部也相向作出孔道,并在顶部正中留有洞孔。 在如此四个碧玉琢镂而成的组件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缺的配置,就是一对细绦。这两条细绦从当中打折,由此变成四条绦索。把四条绦索先从一颗珊瑚珠当中贯过,再一起进入插键顶部正中的洞孔。此时,每条细绦的两端分开方向,各自沿插键内部的一侧孔道穿行,自一对凸榫末端的洞孔延伸而出。 然后,延伸的细绦再穿越叶形罩盖上的穿孔,每一条分别伸入囊袋肩部四个小孔中的一个。这四条绦索在囊内的末端都打一个花结,让花结来阻止绦索从孔洞中滑出。 就这样,两条最简单的细绦就把香囊的四个分离部件穿系到了一起,成为串联键、罩、袋的贯索。不过更令人喝彩之处,在于其使用方法: 一旦把两扇囊袋对好,将叶式罩盖推合到囊袋的上半部,然后让提梁式插键的两个凸榫嵌入罩盖上的洞槽,拉紧贯索,以珊瑚珠顶住提梁的顶部,那么,叶形罩便能把本是独立的两扇囊袋紧紧扣压住,二者绝不会松散。这样,一个稳固闭合的镂花小盒就成形了。 相反,如果需要打开囊袋来更换香料,则先将珊瑚珠拨开,再拔出提梁式插键,然后把叶形罩盖从囊袋上部退掉,这时,没有约束的两扇囊袋即可分开。 无论收紧还是打开,罩盖与插键、珊瑚珠押扣都只能沿着贯索的方向来回运动,囊袋的两扇也被四条绦索拴住,所以绝对不会彻底散乱。仅仅凭借一对细绦形成的贯索,利用分立的构件彼此榫合的关系,完成香囊的组合与分立、关闭与打开,如此绝妙的设计,真是无论怎样赞叹也不为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碧玉透花荷叶香囊并非孤立的现象,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碧玉香囊”(《苏州博物馆藏工艺品》76页),与之结构方式完全相同,造型、纹饰也大体一致,尤其醒目的是,两扇囊袋上雕镂出道道瓜棱纹,一样形成瓜体的形象;罩盖则处理成倒覆的瓜叶,叶面上浮雕出瓜花与瓜蔓的纹样。看来,采用同一题材、结构的碧玉质组合串索式瓜形香囊,作为清代玉工中的高档精品,即使不可能流行到泛滥,但在上层社会中也并非极其稀罕之物。 榫卯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器物制造中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不仅起源早,而且发展过程中成果惊人的丰富,本来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一笔重要智慧财富。但是,随着近代西化的历史过程,这一伟大传统也被放弃,欧洲远为粗陋、远为低水平的家具与器物制造技艺及其观念体系居然也被当作“先进”引进过来。结果就是中国人的家具上几千年来第一次布满了那么多愚蠢的钉子和螺丝。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碧玉香囊,就不难意识到,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曾经多么深入地延伸到生活的各种细节当中,被运用得多么灵活,创造了怎样的巧便。■ 来源:东方早报 孟晖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23 06:14 , Processed in 0.0728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