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2-12-29 23:21:23

石之美 天之和

石头,之所以被认为是好石头,是由当下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那么,采集、交易无疑是提升认知的途径之一。读书学习、学习并掌握别的艺术创作也是提升认知水平的有效办法。


https://www.710z.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212/26/152536i1c1cv5cvfxllaq5.jpg
随着赏石艺术的纵深发展,越来越意识到,倘若重心一开始就放在享受石头的效益上,无疑是非常糟糕的。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难免带来对石头的误解和偏见,所以,决定了我们在石头上仍然不得要领。其实,我们只是石头的过客!我们只是围着石头,一圈一圈地在外围瞎哄,而不得其内。因为我们承受不了否定自我的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如果我们把所谓艰辛的付出限定在一定的体能和一些基础费用上如何能等同于石头给予我们的恩赐。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会牺牲个人,哪怕皮毛的个人认识也不会放弃。也就注定了浅尝辄止的命运。




赏石,只有认知的差异,没有误区。只为一定目的的导向,就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炒自欺。我们这一代,不要再装神弄鬼让后来人所不齿了。
世人多懒,只管朝着人多的方向,以为那就是主流,殊不知被人带到沟里,不能自拔。我们要做的是抽身其外,具备个人的独立和完整。做自己的那个令己心悦诚服的主人。绝不允许自己的心思和精力被过多地耗费和拖累。生命如此可贵,躯体和灵魂如此向往,在期待一天比一天的更完善。
当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审美这一点上,你就会越来越确信生命的真实和高贵!哪种追求真正符合自己的心声,且更富足——因为人类最高的价值标准,便是审美。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了由石之美到人之美的转换。
美,是让人心仪的对象的形式。在这一形式中积淀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不是一般的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为此,人类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示其理解,这便产生了艺术及其相关的艺术品。
在当代,在大众消费影响下的艺术好像已经变得不再崇高,甚至有人惊呼“艺术已死”!其实,那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不是么?


人类的智慧是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反之,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
人活着就必须劳动,劳动创造着人——创造着人类的智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智慧——共同的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倏忽即逝、不可捉摸。智慧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时代魂灵的钥匙——解读艺术品的过程也就是回望历史的过程。
例如,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


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关于这些几何纹的起因和来源,至今仍是世界艺术史之谜,是否应该有来自于石头的纹理呢?


虽然,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合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


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作为热爱石头的人来说,不仅仅掌握一定的地质知识,更应该不遗余力地为石头提炼出其令人骄傲的那些内涵所在和表现形式,让人见证到美的创造和奇迹!
这时候,石头只是一个载体。它既是地质运动的结果,又融入了人的情感;它既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更是生命的延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之美 天之和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