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天下—祝融号证明火星有水·火星陨石真假起质疑
星友们,中新网报道,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一年中给地球发来“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火星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也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去年5月15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1年,累计行驶近2千米,获得大量科学数据。
科学家介绍已有的撞击坑定年工作显示“祝融号”着陆区位于经过了后期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的末期,气候已经从以前的暖湿变为以寒冷干旱为主。
已有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祝融号”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着陆区发现水活动的迹象表明: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加活跃,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祝融号”火星着陆点的硬壳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认为:沉积期前的土壤风化层在富含盐类的地下水上升或渗透期间经历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观察到的板状岩石。盐类胶结物从毛细孔隙或靠近潜水面的地下水中沉淀,发生活跃的蒸发和聚集。地下水位的间歇性波动可能会使硬壳进一步增厚,并形成层状结构。随后覆盖在硬壳上的表土受到侵蚀流失,使得抗侵蚀的硬壳层暴露出来。研究团队指出:“祝融号”着陆区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这样就有了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星友们,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利用“祝融号”在火星着陆区探测到含水矿物,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这一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该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火星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对现有的没有火星土壤证实的“火星陨石”推论产生质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