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掉的鞋子吗?一名奇石收藏者的鞋文化情缘!
“人世间石有万千形态,我独爱你这一种。”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品种繁多,温州鹿城区职业技术学校琢器楼奇石收藏馆中数百枚天然奇石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同一种样貌——鞋子。对此,收藏者王松校长别具匠心地称之为——鞋石。爱好,从来不会只有单薄的内涵
短短几年,收藏鞋石精品达几百枚。在王松的收藏品中,有的石头像古代战士的战靴,有的像古代妇女穿的三寸金莲,还有的像公主穿的水晶靴,其中最小的只有几十克,还不及成人小手指大,最大的高1.5米长1.9米重达几吨。
“你说,是不是很巧合。”谈起这块鞋石巨无霸,王松说,“只是多看了一眼,就发现了这么一只硕大无比的鞋子。”当时,肯定是脑子一热,通过沟通与协商,动用了5吨吊车,好不容易才“请”回了这个鞋石王。搬回家后,才发现这石头实在太大,家里哪能容放得下!“你以为家是你学校呀,弄来这么大一只‘怪鞋’!”家里人无意的嗔怪,倒是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块巨大无比的鞋石最终安家于学校花园的一块空地中。鞋石落户温州唯一的鞋革专业学校,不得不说有些是缘分天成的意味。
王松收藏的夙愿由来已久,但是收藏鞋石,还是一次偶然事件开始的。有一次,他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旅行,当地盛产长江石,偶然路过一路边摊时看到两块长江石的样子很像鞋子就花几十块钱买下作为纪念,后来没有想到在当地的仙女滩一石乡意外捡到了多块鞋形石头。带回这些石头后,有人打趣他,“你在全市唯一一所鞋类职校当校长,工作上早已尽是鞋;可没想到,旅游在外,带回来的仍然是‘鞋子’,难不成真是天注定的?”不料,这却点燃了王松收藏鞋石的激情,收藏的势头一发而不可收。
自此,工作之余,王松最大的乐趣就是淘石头,每逢节假日就去温州的古玩市场逛一逛,外出旅行时他必去当地的奇石交易市场或者河滩边捡石头。渐渐地,王松收集的鞋石多了,他在奇石收藏圈内也有了一定的名气,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石农、石友和他保持联系,一有好的鞋石就联系他。朋友都笑称他是职业学校中的“石王、石痴”,“玩都不会,爱好还跟工作挂钩!”
对此,王松并不讳言,因为爱好兴趣,从来不会只有单薄的内涵,它更应该是一个人理想追求的延伸。
职业,从来都需要靠专业来支撑
王松认为任何学问都是以小见大,从小做起,况且他收藏鞋石跟自己从事工作和兴趣有着双重联系。
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光凭兴趣没有深入了解石头收藏的相关知识,经常会有打眼的时候。后来有了经验后,收藏的精品也慢慢多了起来。从收藏品中,王松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独特魅力。鞋石中蕴含着丰富的灵感素材,设计师们可以从鞋石的形状、质感、色泽、纹理、韵味等获得诸多的启发,设计师的任务往往是将这些无序的灵感抽离出,融入他们的创意灵感,为自身的设计作品服务。
作为鞋类专门化职校的掌门人,经常和鞋打交道。他把家里收藏的鞋石大部分搬到了学校,建立了“一足间”鞋石收藏馆。“一足间”语出“夔一足矣”:先进与落后,区别只在一步间,始终领先一步则是王松的最大本意。现在鹿城职校鞋类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时常会来“一足间”观赏品鉴,寻找设计的灵感。王松自己也会在工作劳累之余,到这里小憩,一边欣赏自己的藏品一边思考学校的办学思路。
现实到理想只是一块鞋石的距离
王松告诉记者,中国奇石文化历史悠久,收藏奇石的人很多,但是专门收藏鞋石的人很少。鞋石是传承鞋文化好的载体,他的目标是办一个知名的鞋石博物馆,争取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收藏上千枚精品鞋石,若干年后成为中国鞋石收藏第一人。
对于鞋石,王松自有一套说道。一是要看比例,石鞋的长、宽、高比例一定要合适,不然就不像鞋。二是要注意立体性,尤其是象形石,整体像鞋为最好,只一个侧面像鞋的就要差些。三是要注意鞋底、鞋帮的区别和搭配,或是颜色的区别和搭配,或是石头质地的区别和搭配,有鞋底、鞋帮的为好,浑然一体的为次之。四是看石质,玉化的、硅质的自然比粗麻酥软的石质好。五是看颜色,恰如其分配色的石鞋最为理想。实践出真知,王松笑称现在自己的眼光变刁了,现在能让他动心的鞋石已是有点可遇不可求了。
王松说自己和鞋文化打了十来年的交道,也有感于中国鞋都鞋文化博物馆的衰落,温州作为中国鞋都应该有一个宣传鞋文化的平台,现在他在新浪上开了微博、博客,专门介绍鞋石文化。接下来他还准备和我市收藏陶瓷鞋的金永愉合作,在学校联合开设一个鞋文化展览馆,他希望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鞋都温州,了解鞋文化,“这是一个理想,我的理想,它通过鞋石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我眼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