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 发表于 2020-5-25 12:36:05

奇石赏玩的四个误区 , 还不知道你就要吃亏了!



赏玩是奇石存在的基础,是人们的赏玩需求催生了奇石,最终还要靠赏玩促使奇石在收藏界获得地位……但对奇石的赏玩,也特别容易走进误区。




误区之一:滥竽充数。奇石原本就是可供人们赏玩的天然石头,而天然石头满世界都是。在人们周围的高山、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甚至沙漠的任意地方都能找到天然石头,即使表层见不到,向下或向里的深处一定都有。




奇石源自这些最普遍存在的天然石头,当然就必须是其中的“佼佼者”,要一万、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亿万中挑一,否则就没法体现它的稀有、奇异以及让人们从中获得惊喜、愉悦等特殊性。




但现在却有一种怪现象,即奇石似乎无处不在、遍地都有、俯拾皆是……各地的每条河都有人在拣,每座山都有人在挖,所谓的精品乃至极品更是满天飞,一些爱好和收藏奇石的人,动辄就拥有几百上千直至上万块,家里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房前屋后都堆得像小山……能有如此热情,精神固然可嘉,但却未必值得提倡。




原因很简单,一块天然石头能否成为奇石,尽管更多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认知和心理感受,但它毕竟也有个大体界限。




就像凡是捏得住笔的人都能在纸上写字一样,但写的字并不能都被称为书法作品,除非它已经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用墨运笔流畅、章法布局协调、字词文句得体、题款用印和纸张装裱适宜,等等。
谁也不会傻到把小学生涂鸦的文字当书法,更不会把别人在废旧纸张上练手的字儿当作品藏!而现在的奇石赏玩领域,就恰恰陷入了这个误区,稍微有点形、有点纹或有点色的石头都往家里扛,而根本不问其在形纹质色皮意等方面是否都已经达到了作为奇石的最起码标准。如此滥竽充数之风,实在需要好好刹刹。




误区之二:利字当头。奇石可以供人们赏玩,这使其具备了使用价值。而奇石的稀有和地域分布不均衡特点,又催生了人们对奇石的交换需求,从而使奇石彻底成为了能置换钱财、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这应该是好现象,由于它可以把奇石的价值具体化,让奇石也能成为一种产业并获得发展进步。




但凡事都须有个度,过了就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古玩字画,之所以能让古今中外文人雅士乃至富商巨贾们推崇追捧,有市场能够交换确实功不可没,但过度的市场化,在把古玩字画的价格推上了天的同时,也让造假作伪行当成了气候,并由此造成了假货赝品横行,真品在市场上几乎无迹可寻,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敬而远之,即便是心有不甘者也必须用“多看少动”戒条来约束自己!




相对而言,奇石由于源于自然,主要靠人们拣拾发现,然后再解读配座欣赏,经济成本相对较低,人们只要喜欢,有些天资悟性,加上一定文化积累,就能够较快入门,一般普通百姓都能基本接受,这本来是奇石的优势,应该发扬广大。




但很不幸,市场总是很残酷,逐利才是永恒主题,有了“利”字在前,理智被边缘化就成了趋势——奇石价格在近几年的走向就是风向标,已经疯狂得就剩下一个“涨”字!




而且越涨越见不到好东西,使得市场几乎成了尚不具备成为奇石基本条件、动了手甚至根本就是人工制造的伪劣石头集结地!如果不及时转向,古玩字画曾经走过的老路,极有可能就在奇石这个新兴产业的将来不远处。所以,把“利”字看得淡些,已经迫在眉睫。


古玩字画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它们的产生和传播本身,就是在凝结文化。它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文味十足,并使文化贯穿于它们传世和收藏把玩始终。比如一件古代瓷器,外在器型、花色、胎釉以及艺术美感等已经仅仅是表象,它的产生过程、历史沿革和饱经风霜身世才是本质。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瓷器,而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聚合体。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按古代样式烧造的仿古器,尽管外表看起来也像模像样,但由于缺少了文化核心,收藏者往往连看一眼都嫌费神!




当然,奇石与古玩字画有很大区别,源于自然属自然天成,却又能让人们从中品味到文化,才是奇石的魅力所在。奇石尽管源于自然,却能承载和反映文化,才是它能存在并独立于收藏界的关键。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在奇石赏玩中,必须把挖掘奇石内涵,作为重中之重。




要通过挖掘内涵赋予奇石灵魂,并依靠承载的文化底蕴让奇石传世!而目前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石头是被人们请回了家,但多数都仅仅是往那一摆完事,最多也就是说它有点像什么或挺好玩而已,真正去探究它们背后故事和深刻含义的极少,附庸风雅远多过欣赏,讲究排场更甚于真爱,这样对待经历过大自然亿万年侵润幻化的奇石,确实有些煞风景!




奇石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喜欢赏玩和收藏奇石,但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真正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使得现在的奇石收藏赏玩,主要以新东西为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奇石赏玩的四个误区 , 还不知道你就要吃亏了!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