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出彩需八方支援,奇石的每一次展出,也是一次创作!
同为石头,一人踏作脚下砖,一人奉作堂上客。
是废品还是艺术?
有人摆弄出了创意十足的画面!
有人随拍出了清新脱俗的模样!
是而奇石之美,也不仅仅在于石头本身,
配坐、陈设、角度、装饰,甚至展柜、灯光,
每一次的展出都是一次创作。
它间接的影响着作品,
是惊艳还是没落。。。
我们真的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方奇石,更应当在生活中擦亮双眼,熟悉国画、油画、雕塑等主流艺术形式,以及壁画、石画、插花等小众艺术形式,对建筑、园艺等相关方面多加涉猎,从中广泛地获取素材与灵感,而不是把奇石单独隔离而自成一圈儿。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奇石虽不似韭菜得以收割,但摆放的角度、底座的雕花、奇石周围的花草配饰、以及展柜灯光的强度,皆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奇石的观感,所以认真的、脑洞的设计可说是对奇石的再创作。
这就好像同样一件衣裳,面对不同人不同搭配,可以美到爆表,也可能会土得掉渣,奇石也有相似的特性,在园林景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至关重要,与室内气场的呼应也不容忽视,如室内壁纸或墙面粉刷的色彩基调、书案的木质与大小均在考虑范围之内,购买一方奇石所需要的眼光不仅在于赏石的能力,同样也关乎各方面的审美趣味,甚至很大程度上,生活情趣也间接决定了石头的俗与雅,即是说,它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与场合,才能真正地实现其价值。
而让奇石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上,真正行家不多。很多人又抱怨悔买奇石,因为有一些在展厅中、或是在石商的展示下往往美若天仙,而自己抱回家中却瞬间贬作了丑妇,付出了海量的心血,换了茶台、底座、配饰等等,却没有理想中的蔚然大气。
这即是1+1不等于2的典例,如果奇石的拥有者不能充分把握奇石与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与意境的牵连,探索奇石布景之结构,那么盲目涉足可能就要面临奇石“变味”的窘境,其风韵或失色,或诡谲,或干脆彻底地埋没。
所以把奇石展示向大众,其实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看似轻描淡写,却又不能被另一双手所取代,一方石,是古典的、现代的风格?是以单纯原石登场还是多一丝人工雕饰?也取决于石人的创作能力与审美取向,同时当下的心境也易影响创作者的抉择,宜静或宜动,也往往在一念之间。
而且石人的小脑瓜里装着太多的东西,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伯乐,你关心的或不关心的,他们都趋之若鹜,其了解之深入,可以细致到戏曲中的每一个脸谱、折子里的每一个场景,诗词歌赋,所读所赏遍及了悲情豪壮、怡然淡泊与风花雪月,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艺术的代入感,似有形也无形的拟作,反复地为奇石“安家”,才能让一方奇石不被“普通”二字代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