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1-5 12:21:38

浅谈灵璧石 |【艺术品 · 典藏】

中国收藏及鉴赏奇石的历史由来以久。号称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古往今来, 不知多少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为之痴迷,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了解灵璧石文化发展的历史,对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是很有意义的。


灵璧石因产在安徽省灵璧县而得名。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徐州上贡“泗滨浮磬”的记录。另据《枸橼篇》载“泗水之滨多美石”。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得知后,即谴使者“以币求之”,分给“诸庙以为磬”。这里的泗滨美石,就是人们所称的灵璧石。
此后一段时期,直至唐以前的墨客骚人、官宦达贵,在文献中对灵璧石提及的甚少。但作为一种石文化现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与发展。春秋时代《阕子》里曾记述了“宋之愚人”因收藏奇石而遭人嘲笑的故事。秦汉直至南北朝时期,有关赏石的记载多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被后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的陶渊明醉卧的“醒石”,也并没有确指是哪一石种。所以说,灵璧石同其他奇石一样,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唐代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文人骚客,诗酒风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进书房客厅。面对奇石,诗兴勃发。灵璧石坚贞铿介,不亢不卑,且峰峦洞壑,岩釉奇巧,清润奇秀,色彩艳丽,自然引起他们的共鸣与喜好。一些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是灵璧奇石的爱好者。白居易在今宿州毓村东林草堂居住时,常徜徉于灵璧山水之间,将奇形怪状的灵璧石置于中庭,支琴贮酒,傲啸觞咏,白居易还在总结玩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爱石十德”,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玩石的文化意趣,为赏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灵璧石文化的繁荣期。而开“痴迷型”赏石风气之先的,则是这一时代那位多愁善感,极富艺术家气质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祖籍徐州,继承父志,置砚务官开发灵璧研山和皖南歙砚。自此灵璧石开始名扬四海。是时,李煜藏一方研山(中有墨池的奇石),为稀世之宝。据《灵璧石考》记载, 这方研山径逾尺,共36 峰,各有其名,峰洞相连,错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津润,滴水少许于池内, 经久不燥。后这方研山几易其主,成为藏石史上的一段佳话。



宋代还出现了苏轼、米芾这两位中国赏石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艺术家。
苏轼任徐州太守期间,酷爱灵璧石,曾数次到灵璧县觅石清供。他赏石、玩石就和他的性格一样豁达、磊落。为了换取一方“麋鹿宛颈石”,他泼墨作《丑石风竹图》贻之主人。灵璧张氏兰皋园一石甚奇,称“小蓬莱”,他索取后题其上曰“东坡居士醉中观之洒然而醒”,对其珍爱有加。他调离徐州外任,还专程到灵璧拜访张氏花园主人,应张氏之邀,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记》,留传后世。一次,他偶得一石,高兴至极,竟喝得酩酊大醉,躺在云龙山北麓一块巨石上呼呼大睡。半夜酒醒,看满天星斗,乱石纵横,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的千古诗句。从此,这块石头就叫做“东坡卧床”。古人今人来卧床前登石凭吊,不乏题诗作画者。如同米芾拜石一样,成为千古佳话。



如果说苏东坡在赏石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实践,那么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则在蓄石、赏石的过程中,常常获得书画创作的灵感,又将自己的书画创做理论用于品石, 提出了皱、瘦、漏、透的四原则。此四原则,至今仍为当今评价奇石的基本原则。为赏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至于“米芾拜石”的故事,对后世赏石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
叶梦得,南宋文学家,也是位石癖。他在《石林记》里写到:“好石良是一癖,古今文士,每见于诗咏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余绍兴间春官下第归,道灵壁县,世以为出奇石。余时卧病舟中,闻茶市多而求售,亟得其一,价八百,取之以归。探所有七百金,假之同舍,而不觉病顿愈,夜抱之以眠。知余之好石,不特其言。自行其壑, 刳剔岩涧,与藏于土中者,愈得愈奇,今岩洞殆十余处,而奇石林立左右,不可以数计,心犹爱之不已。”这位老先生对灵璧石痴迷到如此程度,得一石,竞抱之睡觉,高兴得连病也好了。他的“每见于诗咏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和“心犹爱之不已”的感慨,正说明了他痴迷到石人合一,人石相融,能与石“沟通”,视石非石,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正是灵璧石无穷魅力之所在。



说到灵壁石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宋徽宗祸国殃民的“花石纲”。从公元1051 年宋仁宗到灵璧县(时虹县)采灵璧磬石,征集古乐谱,到宋徽宗在开封平地建“艮岳”,期间征用了大量的灵壁石。“艮岳”中以灵璧石为独立景观的有几十座, 其中最有名的一方灵璧石,体积庞大,被赐名为“庆云万态奇峰”,还有“金鏊玉龟”“望云龙座”等。传说一方灵璧奇石,高二十余尺,舟载至开封后,破城墙而入,千夫抬至不动,徽宗说“此石乃神物也”, 乃以金带披挂石上, 方才移至苑中。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灵璧石的开发,至今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还藏一方花石纲遗石。
在石文化昌盛的宋代,还出现了《云林石谱》这样经典性的赏石专著。《云林石谱》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被列为第一品,赞称灵璧石为石玩之最,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石”(清乾隆语)的基础。宋末,又有“宣和石谱”问世。由于帝王及士大夫的宣扬与收藏,灵璧石誉满天下。
明清是我国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时期。品石专著层出不穷, 赏石理论更加完善,严密;一些将校士兵,贩夫走卒,农夫工匠,也走进了收藏奇石这高雅的行列。
明朝最有名的藏石家当推人称米太仆的米万锺,乃米芾之后裔。他心清欲淡,独嗜奇石成癖。宦游四方,袍袖所积, 唯石而已。他藏之灵璧石,无不奇巧殊绝,各具形胜。其中一方状若飞云欲堕,后刻有“泗滨浮玉”四篆字。又有一方灵壁石,已流传了数百年,其珍无比。米太仆请吴文仲作画, 请董其昌作“跋”,对其珍爱有加。

清代的爱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龄。这两位伟大文学家的人生道路都很坎坷,他们发奋著书,寄托自己的“孤愤”。《石清虚》一文, 就是蒲翁爱石如命的自我写照, 故事中的顺天人刑云飞“好石, 见佳不惜重直”。一次,他获一奇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配以檀趺,供诸书案,以命相许。可却屡屡为豪强夺走。刑云飞矢志不移,直至欲以性命殉石。蒲松龄把石、人、神融为一体,表现了对奇石的一往情深。曾被蒲松龄珍藏的一方历史名石“海岳石”,现珍藏在蒲松龄纪念馆内。此灵壁石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明清时期,赏石理论更趋于完善。曹昭《格古要论》, 对灵壁石作了中肯的评论。《素园石谱》《灵璧石考》等都对灵壁石给以极高的评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完善了宋人的赏石观,在瘦、透、皱、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丑石观”。
明清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不仅收藏灵璧石,还以斋馆中悬挂灵璧石制品“编磬”和工艺品为雅事。乾隆下江南, 不仅题写了“天下第一名石”,还把江南不少名石运到北京。御花园和中山公园社稷坛中的假山中,都有灵璧石。园中刻有乾隆题写的“绘月”和“青莲朵”的,也是灵璧石。
到了近代、当代,把玩和收藏灵璧石的名家也是层出不穷,但研究灵璧石方面,未有多少突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奇石文化曾一度中落了几十年之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一度被冷落了的灵璧石又重新浮出水面。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到灵璧石产地“寻宝”。灵璧石特有的内在魅力,一旦被抹去身上的浮尘,必然会发出璀璨的光辉。当地农民把采掘灵璧石作为一个致富途经。1991 年,中国宝石协会在北京召开了观赏石筹备委员会,之后各地协会纷纷成立,国家园林部门也以奇石为重点举办每两年一届由政府承办的奇石展,开拓了奇石市场的长河,灵璧石在此行列中成为各地石馆的必备藏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灵璧石走向市场的辉煌之日,汹涌而来的经济大潮,使得已臻温饱的普通百姓也开始有兴玩石。灵璧石的主要产地渔沟镇奇石市场有大小石馆300 多家。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紧邻灵璧石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厚的经济实力。使成批量的灵璧石上品石涌入徐州。位于徐州风景秀丽的云龙湖旅游胜地的徐州灵璧石馆,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列为我国十大优秀藏石馆之首。一些人还在北京、广州、烟台等地开起了石馆, 更有一些石商,往来穿梭于灵璧石产地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 把成千上万吨的灵璧石输送出去,为灵璧石的流通做出了贡献。灵璧石正以暂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风流数千年的灵璧奇石,沐浴着春风,在历史的长河里,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灵璧石 |【艺术品 · 典藏】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