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揭开金钱石层层的面纱
蒙山北坡,出产一种世间罕见的岩石,断面为套环状,立体特征为椭球体,民间呼之“金钱石“。就其成因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本期我们深度剥离其一层层的圆环,揭开其层层的面纱,看看究竟为何方神圣?金钱石是一种比金钱还贵重的岩石, 同时也是一种奇特的观赏石,以其岩石中的砾石呈环带状为突出的特征,如同古代的圆形钱币,故民间称为金钱石。国内其他地方少有发现,个别地方尽管有产出的,品相绝佳如蒙山的并不多见。其产于蒙山北坡山谷中(下图),在钻石公园附近。因资源少,价值珍贵,为防止破坏性开采,目前采坑已被封闭。
当前采出最大的一块金钱石,重达16吨,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沂蒙钻石博物馆内,每每都会引起游客好奇的围观。
金钱石的成因可谓迷雾一般,现有的标示牌上对其成因的解释为“高速旋转”。那么,这种“高速旋转”是否可以解释金钱石的成因呢?这与其自身的地质特征是否吻合呢?
根据笔者对于金钱石的仔细观察,金钱石一般具有三重结构,即黑色核心、白色的环带、深色的外壳。
根据环带的特征,可以明显的看到金钱石的环带具有“同速率生长”的特征,即金钱石环带的形状受到核心部位早期形成的“晶核”形态的控制,环带的外部特征与晶核的边部特征具有统一性,与晶核有着近似的宽度。
我们可以看出,晶核为圆形,则环带为圆形;晶核为扁圆形,则环带为扁圆形;晶核为三角形,则环带称三角形。这些特征表明,金钱石的环带与长石等矿物的“同速率生长”有关,不存在所谓的“高速旋转”。几乎所有的白色的环带(斜长石)的宽度具有一致性,这表明斜长石的白色环带的生长是在一种统一的岩浆环境中,且结晶环境不利于形成粗大的晶体,多形成为细小的矿物晶粒。
最外侧的黑色外壳,颜色深浅不一,但是颜色的深浅明显受到周围基质成分(球体之外的成分)的影响,这表明金钱石形成的过程中,中心核部与白色环带的形成过程中,研究尚处于成分、环境稳定状态,等最外侧的外壳形成时,则岩浆的成分、环境则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没有充足的黑色物质(角闪石)供给其生长,其外壳颜色则明显的变浅变窄。
金钱石在形成的过程中,显示出近似于河流中砾石具有的叠瓦状特征,这表明在球状体形成之后,岩浆尚存在缓慢的流动特征。这种流动构造指示了当时岩浆流动的方向。砾石的长轴方向与片麻理的方向一致,说明砾石形成的时间要早于片麻理形成的时间。
金钱石的货币价值:
目前市场上金钱石的价格通常为70元/每市斤左右,按照目前黄金300元/每克的价格,可以相当于平均品位为500g/t的金矿,而平邑归来庄金矿的平均品位约为8g/t。归来庄金矿的矿石平均一吨价值约为2400元,而金钱石每吨价值为14万元。仅从“矿石”的角度来看,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金钱石的科学价值:
蒙山金钱石目前尚没有地质学上的命名,经笔者分析研究,虽然在环带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石英颗粒,但在基质中存在石英,故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环带构造特征,地质学上可初步命名为:环带状英云闪长岩。该岩石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与岩浆成分、矿物结晶顺序、结晶环境等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金钱石的观赏价值:
目前,金钱石主要作为观赏石在市场上销售,经过打磨剖光的金钱石,以其奇特的图案、美好的寓意受到奇石爱好者的青睐。
由上述可见,金钱石的成因,并非前人认为的“高速旋转”形成,而是在其自身的结晶生长过程中由于温度原因造成的。“高速旋转”只是一种“相当然的想象”,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环带构造的形成,与岩浆冷凝结晶(矿物生长)过程中,熔体本身的过冷度有关。通常的岩石,由于矿物的结晶温度远远低于环境岩浆的温度,一般都会形成有棱有角,形状规则的晶体状态(如下图)。
较大的过冷度,即熔体温度低于结晶温度,使得长石不能正常结晶成较大晶体,只能形成细密微小的晶粒,从而形成看似整齐的边界,从而显现出环带特征。具有这种环带特征的岩石一般都产出在岩体的边部。下图,在伟晶岩脉的边部初步成形两粒卵斑(发现于五龙潭)。
过冷系数继续扩大,则会形成玻璃化,即岩石中根本就看不到晶体。
鉴于金钱石的基质中存在的片麻状构造,结合其总体成分为英云闪长岩,初步分析其形成时间应为26亿年左右英云闪长质岩浆结晶过程中,局部特殊的结晶环境所致。
金钱石的产地虽然与金刚石的产地非常近,但是与金刚石没有任何关系,其间相差20多亿年的时间。
公元1998年,在地下埋藏20多亿年的金钱石惊世而出,并很快风靡一时,被人们所推崇、收藏。或许,“金钱石”的出世,也可谓之“应时而生”吧。毕竟,浩浩荡荡的尘世里,熙熙复攘攘,金钱石在何方?每一个朝代的审美趋势,与时代的宏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也流行过环肥燕瘦,束腰裹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