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绉漏透”名不符实
很多人对“瘦、绉、漏、透”推崇备至,把它当做评鉴造型石的最高标准,有的甚至把它当做评鉴一切种类奇石的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这几个字概括了造型石的某些突出特征,文字本身又很形象、生动,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也跟米芾的名声和影响不无关系。其实,这几个字仅仅适用于太湖石及类太湖石部分外部特征的审视和评鉴,远不足以作为一个石种、一块奇石的评鉴标准,更不用说拿它去评鉴一切种类的奇石了。何况这四个字中只有“瘦、透”二字才是米芾提出来的。宋.渔阳公《渔阳石谱》载:“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并指出“四者”“不能尽石之美”。同是宋人的苏东坡提出“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清.郑燮《板桥题画兰竹》)苏东坡对石头的认识比米芾实在高明得多。郑板桥在苏东坡的“丑”字之后,又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并对米、苏石论进行褒贬,说“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妙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
清代马汶在《绉云石图记》中提出“绉、透、瘦",新出一个“绉”字,并形容该石“嵌空飞动”,不仅概括出英石外部形态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而且注意到石头的动势,这比米、苏、郑的静态观察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再后来才有了“瘦、绉、漏、透”,但已经不是米芾的原话了,而且这样的概括反而是理论上的倒退。现在有人在“瘦、绉、漏、透”后面不断往上加字,称为五字诀、八字诀、十五字诀、二十六字诀,等等,进一步说明米芾的“相石之法”的确“不能尽石之美”,还需要在石的内涵和全面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才能真正成为太湖石及类太湖石的评鉴标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