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赏石界当头棒喝 马浩瀚
当头棒喝,是黄檗大师的教学方法,算作绝招,虽不见得高明,也不是我辈能够效颦学步。我自知我的话会十分惹人生厌,特别是一些励志干大事者。我用它做名字,主要借用一下标题党的伎俩,以怪叫引人侧目,哄得三两好奇者驻足支耳,听我絮叨。于是,开始“棒喝”。说:假设有人让我用一个词概括2016年的赏石界------我会选“热闹”这个词。办展热闹、聚会热闹、出书热闹、创新热闹、写段子热闹、开论坛热闹、搞规划热闹、逛圈子热闹------举不胜举,就连热闹本身,也似乎比以往热闹了许多。可是,为什么就是有人坚持说赏石行业萧条了呢?
在我,则更喜欢侧身于“热闹”的边沿,开启不被激情迸溅的思考。并不惮于指出赏石圈几个问题,拉大家一起思考。
一、朋友圈多,专业性差。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交际模式的创举,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史册。微信圈的影响得益于它自身的全开放、全免费,任何人都可以建个圈子,展开会话交流,因此朋友圈大行其道,成为全球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但是也正因为微信圈的无门槛,造成了它的泛滥成灾,让人不胜其扰。在观赏石领域,各种 “全国圈” “同盟圈”“协会圈”“行业圈”“大师圈” “专家圈”,圈圈相扣,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是,多数圈子,除了抢枪红包、发发头像、点点段子、打打广告、卖卖东西,就是扯几句犊子、议论议论长短、翻弄翻弄是非,专业知识、思想理论、先进思维全无踪迹。
二、互联平台多,影响力度差。
互联网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发展相当成熟、运用相当广泛、形式相当丰富、影响相当深远。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与单位、公司、社团、机构等联姻,使信息传播、社交形式和效率改天换日。如:以“科技文化传承”为信念的中国观赏石数字博物馆------《记石网》系统;以引导中国观赏石行业发展为己任的中国观赏石协会网;以整合、引擎天下观赏石网站为特征的《奇石网址大全》;以全免费协助开展观赏石交易的《完美石界网》《国石网》和《石记》微信公众号等五花八门的网络平台,把中国观赏石文化事业推向了空前繁荣。但是,即便是上述几家相对强大的网站、微信平台,也存在“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够突出、服务不够到位、影响不够深远”等现实问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名牌的标准。而更多的其他的网络平台,看似热闹红火,实则不温不火、时断时续、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三、文章出产多,思想内容差。
当前,有一个比较可怕的现象就是,赏石圈突然间被段子手侵占了。不知是什么样的春风,竟然催生出成群结队的“赏石理论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铺天盖地的各种所谓赏石文章,稀奇古怪的观点提法,比蝗虫还壮观。他们不求真知,就在乎热闹,往往东拼西凑、东拉西扯、信口雌雄、颠三倒四,只要能够抓眼球,没有不能扯的犊子;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貌似十分高强,注重扩大名气,不管美名臭名,出名就好。让人不胜感佩的是他们的多产,三天两天一篇,仿佛“大师”托生,而且还多是洋洋万言,臭不可闻。记得以前赏石圈老师们写文章都是很谨慎的,都是真实感受,基本都是酝酿了好几年,成熟于胸,才会动笔。只要动笔,就会一气呵成,中间不再翻阅古籍、引经据典、发虚讹人。是为:我之所言即我之所思,讲予世界、讲予历史、讲予我个人的操守。突然间,我希望赏石圈能安静一下该多好,大家该跟自己聊聊天了。
四、书籍论著多,可读性差。
赏石圈人们大都认为只要出了书,就会高大上;只有出了书,才能高大上。但是往往混淆了书籍和画册的区别,跟热衷于写文章一样,越来越多的石友对出书活动激情四射,赏石圈多产的文学家甚至每隔俩月就有新的论著结集出版。有的冠以“经典”,有的命为“谱录”,有的饰以“集萃”,名人合影、大师写序,花花绿绿、热闹非凡。但是,静心一虑,有几本能够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想读一读、翻一翻?------编,尚如此苟且;读,如何能够承受?突然间,希望“出书家”们不要再这么闹,自欺欺人之余,如何给悔悟时的尴尬收场?
五、黑专家多,个人层次差。有两层意思,一是突然间冒出一大批“专家”和“大师”,他们对赏石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但是从不顾忌献丑露拙,发言欲望很大,无论在线上微信圈、QQ群,还是线下交流场、研讨会,从不放弃任何一次抢麦机会。这些黑专家的拙劣表演、混淆视听,败坏了“专家”称号,使世人对真正的专家、学者望而生畏、嗤之以鼻。二是突然冒出一批硬角色,不见得有什么高深文化或者创新思想,但是他们很激进,专门跟专家、名人过不去,专门“黑”他们。别人通过艰辛努力总结出的一些思想成果、理论,被他们或剽窃、或掳掠、或割肉,或直接一盆脏水,泼得狼狈不堪。上苍造人,设计了“君子斗不过小人”的程序,因此,专家往往落败,眼睁睁看着宵小之徒踩着他们的肩头,成为更为高强的“专家”,开始鼓惑人间、欺世盗名的热闹表演。
六、高峰论坛多,先进思维差。
高峰论坛应该是:一群具有高超思想的人,聚在一起探讨一个较为先进、前卫的话题,形成一个具备较强指导意义的观点。跟会议楼层高低、参会人员级别名头高低、酒店档次高低,关系不大。但是,现状是:逢展必有高峰论坛,天天必有高峰论坛,人人都搞高峰论坛,铺天盖地都是高峰论坛。形成高峰林立、论坛遍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南呼北应,好戏连台的热闹场面。热闹之后,观点在哪?理论在哪?思想在哪?指导在哪?握握手、合合影、碰碰杯、吹吹牛,意义在哪?
七、封地码头多,经营成效差。全国各省市县区赏石圈,各种协会、研究会、俱乐部、沙龙五花八门、林林种种。可以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这类玩意,甚至一个地方几个组织共生,不知是政府疏于管理,还是圈里能人辈出。组织的宗旨是什么、职能是什么、责任和义务是什么?统统置之不顾。抢资源、划地盘、占码头、争老大,贪婪无道。服务社会的组织沦为少数人追名逐利的角斗场,纵然如此,由于私心猖獗、善念消弭,他们往往经营不起来、坚持不下去,热闹一时、贻笑长远。
八、高档馆所多,精品鉴赏差。
2011年前后,市场和圈内新呈现的好石头日新月异,但是经营场所却普遍低档,没有文化氛围。我们一些人士反复呼吁宣传,倡导与观赏石相适应的场所布置,希望通过书画琴茶、文玩薰香等元素植入,营造与观赏石相得益彰的环境信息,强化文化赏石理念的提升,借以提升赏石行业地位和层次。近年来,大部分观赏石经营者开始注重场馆氛围营造,各种高档馆所繁花似锦、次第开张,局面热闹而兴旺,其装修越来越豪华、越来越雅致,但是石头的品次却一直上不去,甚至有的却急转直下。这反映的是馆主赏玩水平和获取渠道的局限,同时也侧映出观赏石资源的变化。赏石之真趣在于赏石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赏石水平,匡正人生态度,用石头表达我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一个靠“东西”表达的领域,没有了“高货”,我们怎么表达先进的思想和高强的indie?
棒喝,终于要结束了。回头审校一遍时,我开始嘲笑自己,干嘛如此处心积虑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仿佛“智者”模样?本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思考也许会更加健康,但不装bility就真的不会好好活了吗?这一次,权当给自己棒喝吧。
马浩瀚,宿州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高级估价师、《中国灵璧石》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宿州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灵璧石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记石网》系统总策划、《完美石界网》创办人,著观赏石理论文章数十篇,是当代灵璧石审美体系的倡导者和构建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