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界的一枝“独秀”,随处可见,你却未识它!
说到中国四大名石,大家可能会想到那鼎鼎有名的四大印章石,但不知有没有小伙伴知道,其实在藏石界中,还有另外四种“石头”,它们被列为观赏界的四大名石、奇石,它们分别是英石、太湖石、灵璧石、昆石。光听名字,也许知道的朋友不多,但看到图,相信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它 ▼
那今天番茄匠就来单独讲讲这其中的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或叫假山石,没错,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假山”,常常在园林、庭院里能看到的那种很多窟窿的假山,它就是太湖石!
太湖石因产自苏州洞庭山太湖边而得名,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浪长年冲击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一般来说“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
据宋代范成大的《太湖石志》中是这样描述太湖石的:“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如珪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如今市场上也出现广义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欣赏太湖石,主要以造型取胜,其形态千姿百态、曲折圆润、千孔百窍、剔透玲珑、宛转险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纹理纵横,笼络起皱,有的凹凸褶皱。古人欣赏奇石以“瘦、皱、漏、透”的为要点,而太湖石则是最完美表现了这几者。
所谓透者,即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玲珑多孔,外形轮廓跌宕多姿。
漏者,则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
皱者,指石体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富有节律感。
瘦者,则是指石体挺拔俊秀,壁立当空,弧峙无倚,瘦中窝秀。
这些特征、通过石体本身丰富的点(石孔)、线(皱线、轮廓线)、面(块面)的有机结合的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曲与直、粗与细、巧与拙、涩与畅、繁与简等等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一个极富变化又有着统一与和谐的独特之美的形式,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
太湖石的透、漏、皱、瘦,清奇古怪,表现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阔、雄、峻等诸多太湖石的特点,达到江河湖海、群山万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构成峭壁危峰、涧谷幽遂的意境。
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太湖石记》对太湖石作为生动而详尽的描述:“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砼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愷、若欽云歎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岚扑黛,蔼蔼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
形象而饱含画面感,充分的为现代人提供了赏石的范例。
奇形怪状的太湖石犹如一尊尊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观者猜测纷纭,浮想联翩,给人以景外之景,联想无穷的艺术享受,堪称之天下奇石。
后台每天都有非常多的朋友发一些原石让番茄匠看是不是玉,值不值钱,一旦知道不是玉,通常会很失望。
其实玉有玉的特征,石有石的特点,但并非玉就值钱,而石就一文不值,拿“岫玉”和“田黄石”做个比较,大家也就清楚了。
所以您无需因为它是石而贬低它,也无需因为它是玉而抬高它,自已看着喜欢、欣赏得来,就是好的!否则你让本来一文不值的“果核”情何以堪?
如果你实在喜欢太湖石,又始终嫌它不够“贵重”,番茄匠教你个方法,用玉雕一件“太湖石摆件”吧,像下面这样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