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和田玉原石籽料失而复得
十几年前抵债物造就新的千万富翁一个和田玉与拥有人共同谱写的沉浮传奇
2012年新年刚过,常州某宾馆在清理寄存库房时又看到了寄存已久的两块石头,圆溜溜的在灯光下闪着润湿的光泽。宾馆前台向许经理例行汇报,也是历年程序之中的事。这次,由于奇石市场日益火爆,宾馆许经理也对奇石初感兴趣,就再次到库房察看。还是幽幽润润,这个石头十几年了还是这样不干不燥,还是那么润泽光润也着实让许经理有些纳闷。自己也玩了几年广西的水冲石,怎么就是看不出这个卵石的石种呢。正好最近有家石友堂奇石收藏馆开馆不久,里面的石种丰富琳琅满目,许经理就特地喊来石友堂主人来为石头“端端相”,也可解多年来的心中谜团。
再说位于常州新民里2号的常州石友堂奇石收藏馆主人胡学敏,是个藏石数十年的老藏家,目力丰厚,砺遍大山河川,深得观赏石之妙,曾经推荐常州名石“泼墨仙人石”列入中国国宝观赏石行列。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国家级观赏石鉴评师。最近又在黄龙玉、大理石、酒泉彩玉上颇费推广之心。。。许经理的来到也惹得胡先生的好奇,带上手电去库房察看。一阵翻转搬挪之后,已经有些气喘吁吁的胡先生抑制不住那个兴奋,拉着许经理走出库房,小声说:就目前看,这块石头是上好玉石籽料,纹理自然纯朴,虽然在色块上还要在阳光下定论,已经是很难得的稀罕之物。许经理只求问得价值。胡先生有些玄妙地说,这个价格要看主人的胃口,不是我们旁人能确定的。
许先生听出弦外之音,顿时有些着急,连忙解释说,这个石头的主人还没有联系上呢。细细问清,其中确有缘由。
那是在2000年的金秋十月,宾馆来了一位住客,随身行李不多,两个麻袋却很醒目,还带来两个帮手,有推又拽把两袋沉甸甸的物品送进宾馆二楼的客房。服务员还特地看看这个奇怪的行李,就是两块圆溜溜的石头,汇报给总台,多觉得好笑。三天过去,那位客人退房时,再三说情,把那两块石疙瘩寄存在行李房,还说好了,不过几天还要来住宿办事。服务员觉得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留下身份名字电话签单寄存了。这样到年底,没有见到这个住客来,电话通知手机又欠费关机,只能汇报上级,盘库入账了事。就这样时间一晃十年有余。这次听石友堂胡先生一讲,许经理登时觉得责任重大,叫来库房领班,再次调出原始寄存单,查找石头的主人。
说来也巧,这次的电话不知怎么一拨就通,还听到那头惊喜万分的感谢声,让许经理他们真是有些莫名其妙。这个电话他们不知打了多少遍,总是无功而返,这次怎么就一拨就灵呢,让许经理放下电话后,再次查了一下电话号码,愣了好长一段时间。
再说这头,时间不长,在宾馆门口的一辆出租车上,下来一位约年近六十,平短头发,略显清瘦,身高中等,穿着略显褪色工装服饰的男人,一下车就一溜小跑似的径直走到宾馆总台,掏出身份证,向服务员询问石头下落。宾馆服务员电话汇报完后,许经理来到总台,手里捏着单子问来人身份,在拿过白纸请来客签名确认后,再次核对电话号码,只听对方手机响起才露出高兴的笑容。连声说,这次是真的找到了,找到了。那位先生听说两块石头完好无损,宾馆一直在找寻他时,也激动得双眼盈盈,连连鞠躬祝揖道谢!
许经理这时把这位赵先生拉到一旁的大堂吧,叫服务员倒来杯水,请赵先生讲讲这个石头的故事。赵先生用手拢了拢花白的短发,说出此事经过。
原来这位赵先生是常州一家生产挖掘机厂家的销售经理,1998年的夏天,在新疆某市接到一个供应三台挖掘机的单子,买方急需机械,承诺货到付款,还给了五万定金,作为机械运费。赵先生赶回常州安排,知道货款未付难以发货,就连夜向亲属好友借贷,不几天就借来100余万元,付足总价的80%,厂里安排发货去新疆,赵先生也就随车送货。总之世事难料,这个一趟新疆生意让赵先生改变了后半生的轨迹。买方缺钱,机器又拿不回。一年后最终法院裁定,将对方的办公设备和仓库里的两块玉石石头抵债,这时赵先生真是欲哭无泪啊。无奈之中,听说这两块石头可能会值些钱,就把石头带回了常州。那时的和田玉知之者甚少,根本没有人看得上,再说了,价格又是这么高,数月下来也是无人问津。这时老赵的心已经完全冷了。
2000年十月的那次宾馆住宿,就是说好有客人来看玉,最后也是空等三天,不见人影。一场苦闷之中,老赵无奈出走广东,重新操起维修挖掘机的行当,以打工来还债,一晃就是好多年。前两年,老赵听说玉石值钱,就回常州寻找,只是一时记不出存放在哪里,家里家外寻找总是找不到石头的影子,也有人慕名来看,只能遗憾而归啊。
今年老赵回家过年,把常州的手机付费开通,没想到接到宾馆的电话,真是大喜过望啊。一席话让在场者听得跌宕起伏忧喜交加,连连称奇。许经理让服务员拉来两块玉石,请赵先生察看,赵先生好似见到多年的老友,又摸又抱。指着那块大些的玉石说,这块是白玉质地,重70公斤,另一块是青白玉质地,65公斤。说到这两块玉石的价值,老赵很是感慨,这个石头在别人看来是价值连城,可是在他的心中,就是那没有还清的欠债,只要能扬眉吐气就心满意足了。
文:胡卓君来自:中国观赏石协会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