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将有评级标准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全球首个玉文化博物馆落户四会
2011年9月,在国内众多玉石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聚集的交流会上,碧玉大师张锦洪制定的碧玉评级标准亮相,让人为之一振。目前,中国成熟的玉市场主要有翡翠及和田玉(白玉),并拥有成熟的评级标准,而碧玉则久未被“正名”。
张锦洪的标准将推动形成翡翠、白玉、碧玉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他本人更是玉文化推行的先驱者,13年前萌生创建玉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一直努力至今,被喻为“碧玉大王”。与此同时,全球首个玉文化博物馆落户四会,第一期工程已完工,并于12月16日开馆。
文/本报记者李华何涛
图/受访者提供
张锦洪的家乡是“中国玉器之乡”广东省四会市,他大学选的专业是分析化学,本与玉无关,但后来他发现“我可以分析、了解玉的分子结构,有助于辨别玉的级别”。
移民新西兰偶然发现碧玉
1991年张锦洪移居到新西兰后,他注意到原住居民及白人都佩戴一种叫GREEN STONE(绿石头)的饰品。从小对玉就耳濡目染的他经过查阅知道,这些挂件的材质就是碧玉。在做完市场调查后,他发现,新西兰和全世界的碧玉市场才刚起步,他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前景。
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在中美洲和新西兰同样有悠远的制玉传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距今4000年,出土的碧玉玉面具相比中国同时期出土的玉器,无论是造型能力还是制作工艺都毫不逊色。但遗憾的是随着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制玉工艺也随着中断了,新西兰的毛利族人则同样有着久远的制玉历史。
在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后,张锦洪完成了一份碧玉市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找到了合作伙伴John Sheehan。
深入矿山找到“碧玉之王”
张锦洪的事业发展很快遇到瓶颈原材料供给不足,张锦洪解释说,新西兰的碧玉资源都以毛利人传统的小规模手工开采,年产只有10~ 20吨左右,供应不足。此外,新西兰政府立法保护此稀有资源,只允许本国业者及艺人使用,鼓励进口资源。
当时,加拿大和俄罗斯却是碧玉矿资源的盛产地,且多用于出口。于是1995年,张锦洪便与两国达成协议,大量收购碧玉原石,并于1998年开始前往中国新疆、俄罗斯等地勘察碧玉资源。
由于碧玉原生矿一般都存在于雪线以上,每年有近九个月都是冰雪覆盖,所以开采期只有夏天的7、8、9三个月,为了甄别碧玉原石,每年冰雪初融的7月他就开始进山。
矿山的环境十分恶劣,车辆难以进入,有时张锦洪一行只能以高价租直升机运载。1998年在俄罗斯勘测玉石时,他们甚至随身带着枪,“因为随时会有野兽出现”,所有人每天就靠一点面包活命。
勘察矿山也不仅只有风险,也有惊喜。2007年9月,开采团队在加拿大接近北极的地区发现一块约13吨重的碧玉子料。据他估计,玉石市场价在1000万美元左右,“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和最好的碧玉子料,被誉为"碧玉之王"!”
奥运会促成碧玉兴起
在行内,像张锦洪这样时常进山,甄别玉石的人全世界不超过20个,他曾好几次从茫茫雪山或无尽沙漠死里逃生。也就是在这期间,张锦洪意识到原料的重要性,提出10年玉石资源储备计划,并在1998年时萌生了创建玉文化博物馆的念头。
据张锦洪介绍,中国碧玉市场发展较晚,2005年出现了小规模碧玉市场,2006年个体户在俄罗斯购买碧玉材料进行加工。2008年的奥运会创造性地采用了玉作为奖牌的材质,铜牌用的恰好是碧玉,“这直接促进碧玉的兴起”。
经过张锦洪多年努力,如今,玉文化博物馆第一期已经建成,并将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开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