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壶仙 发表于 2011-5-30 16:11:47

关于田黄石成因的疑点

田黄石的成因说法诸多,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最早起源于中生代火山喷发形成的基质,尔后又在地层中经过地下水二次浸润赋色成为田黄石的。其中有说田黄石是由风雨剥蚀的高山母矿脉中分离散落出来的零星矿石,后经溪水中滚动迁移,又长期埋于土层中赋色成为田黄石。
      疑问之一:高山主峰是典型的死火山锥型山峰,经风雨剥蚀的零星散石应向四周分散滚落,为什么田黄石却只存在于高山东南面坑头溪及下游寿山溪流域的地层下面?“而同在高山之下,仅隔坑头溪数步之遥的大段溪却至今没有发现过田黄石”(王敬之先生疑点)
      疑问之二:从坑头溪的源头坑头占到寿山溪的下游结门潭,全长八公里,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仅为一平方公里。而且即便是“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也被分之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坂中所产的田黄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上坂田的田黄质灵色淡;中坂田的田黄质嫩色浓;下坂田的田黄质凝腻,作桐油色;碓下坂的田黄,质粗硬,色黝暗。“为什么同为从高山上滚入田中的母石,会在各坂的水田中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至今我们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王敬之先生疑点)
      疑问之三:这里王敬之先生给出来一个不太肯定的解释:“上坂田石浸润的是百分之一百的坑头溪水,这种水质中某种元素比较浓,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通透,颜色较淡;中坂田石浸润的是百分之五十的坑头溪水,此时水质的某种元素比较中和,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温润,颜色也比较饱满;下坂田石浸润的是百分之二十五的坑头溪水,此时水质中的某种元素已经较淡,对田石的作用减少,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凝腻,颜色也比较黝暗,当然各溪的水流量不尽相同,这里不过是个比喻。或许这样才能解释田黄石的成因及上、中、下坂田黄石的区别。”这种比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溪水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究竟是什么?如果田石是因为被溪水浸润而赋色,是因为溪水中的某种元素的浓淡因素造成上、中、下、碓四坂所产的田黄石出现了明显的区别的话,那么,上坂田石浸润的是百分百的坑头溪水,其石色泽应该最饱满才对。而实际却是上坂田石的颜色反而较浅淡,石质较通透。下坂所产的田石才色最黝深,质更凝腻。除非溪水中的某种元素是具有洗净功能的,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上坂到下坂溪水里的某种元素逐渐减少,洗净的功能依次下降,才使得田石色泽逐渐加深的。那么,这又和田黄石的二次生赋色的结论相悖。显然,溪水本身是没有赋色功能的。
   疑问之四:田黄石的卵形外形真的是因为被水搬运,长时间滚动磨出来的吗?试想,从坑头占到结门潭全长八公里。常压下,将一块硬度只有2.5的三维六面体的迪开石块,在花岗岩堆里磨来磨去,最后是成了卵圆形,还是磨成了沙粒呢(若石块为边长各50mm的六面体时,只少需滚动13333周,其中平移滑动不计,才可到达终点)。更不可理解的是,从坑头占到碓下的上中下三坂总程四公里左右,停留在这里的田黄石也决大多数为卵形。而以坑头占为起点的上坂出产的田黄石几乎没经过搬运,却也是卵形,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在这三 坂中的形成过程是对的,那么到达碓下坂的田石就应该变得很小很小的沙粒了。
此外,报道中的那些自然型方形田黄印章料的形成,又该作如何解释呢?总不会是滚动时“磨”出的棱角吧!
    疑问之五:据石农反映田黄石大多是产在地下二、三米左右的沙土层中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集中在同一土层中的呢?就算是田黄石是由高山母矿石经风雨剥蚀散落下来的零星碎石,那么又怎么可能同时散落在几乎同一个土层中呢?
疑问之六:田黄石是由高山裸露的母矿石经风雨剥蚀的零星散石经二次生赋色形成的。山石风化是剥蚀的先决条件。不经过风化是不可能剥蚀的。但风化是一种自然的化学变化,(最长见的是氧化反应),风化的结果是要以损坏矿石原有肌质的品质为代价的。这样的石头怎么可能演变成肌质细结,晶莹剔透的田黄石呢?
从上述的田黄石成因的疑点可以得出以下的推理,1寿山乡上、中、下三坂和碓下坂地域产出的田黄石并非是由高山裸露的母矿经风雨剥蚀的零星散石,再经二次生赋色形成的。2并不是所有的田黄石都经过溪水搬运。3田黄石的卵形并非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4寿山溪的溪水没有使田黄石染色的能力,田黄石的颜色是田黄石所存在周围的地下水中存在的氧化铁分子,随地下水浸入田黄石肌质的缘故。详细分析请看“我识田黄”一文。

石里飘香 发表于 2011-8-5 11:46:57

谢谢分享

石里飘香 发表于 2011-8-5 11:46:57

支持你一下下。。

奇石展 发表于 2011-8-5 11:46:57

你加油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田黄石成因的疑点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