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汉子的“奇石情缘”(图)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山上寻找石头,因痴迷奇石收藏而被人调侃“和石头过日子”;8年时间里,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从燕山山脉上搜集奇石万余枚。这就是丰润区左家坞镇小松林村农民谭福同——一个以石为伴、爱石如痴的庄稼汉子。
与石头的缘分割不断
走进谭福同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博物馆”,不大的农家小院里,地上、窗台上,屋里的桌上、木柜上,甚至过道里、炕上都堆满了燕山石,小的形似鸽蛋,大的状如小山,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石头都是我从周围的大山里搜集来的。”52岁的谭福同笑言,自己一出生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谭福同一家生活在被当地人称为刺山的石头山上,父母经常找来奇形怪状的石头给他当玩具,小福同很喜欢这些石头玩具,刚学会走路就自己到山上找石头玩。成年后,由于家境贫困,识字不多的谭福同外出打工谋生,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儿时的石头梦渐渐淡出了他的记忆。
然而,2006年3月的一个偶然,让石头再次走进了谭福同的生活。“那时我在一家鹅卵石破碎场上班,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卡车成批量拉来的鹅卵石粉碎。”有一天,谭福同忽然从乱石堆中发现了一方形状特别像宝塔的石头,这方奇石重新点燃了他对石头的情感,谭福同没有将它粉碎为原料,而是带回家把玩。
“当时我就想,那么多的鹅卵石中,一定还会有其它不同形状的石头,如果多捡一些摆在家里,一定非常好看。”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谭福同开始了对奇石的寻找和收藏。“有时候看上的石头太大,自行车根本驮不回来,只能用手推车搬运。”鹅卵石破碎场距离谭福同家约15公里,自从迷上奇石收藏,谭福同经常推着手推车往返其间,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为觅石走遍家乡山水
两年后,鹅卵石破碎场关闭了,谭福同开始以种田为生,而这也使得他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寻找石头。“就像着了魔一样,只要地里没有农活,我就得出去,一直走到大山深处,我的心才能踏实下来,安安静静地寻找奇怪、漂亮的石头。”谭福同自制了锯、钎、锛、凿等挖石头的专用工具,每天携带着它们,爬上大山寻寻觅觅。
“燕山石资源丰富,这些石头看似平凡,但细心寻觅,就会在平凡中发现美丽和神奇。”为了收集到更多、更奇、更美的燕山石,8年间,谭福同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一次,谭福同在城子山上觅石,一尊形似“望天犼”的巨石让他眼前一亮,尽管这尊石头重达150多公斤,身材瘦弱的谭福同硬是把它从山上背了下来。
觅石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有时几天、几月难遇一方称心之品,而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谭福同兴奋不已。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在家乡的山上寻觅到了一块重达15公斤、外表呈金黄色的原石,“人们都说,这里面很可能就是一块美玉。”
8年搜集奇石万余枚
没有娶亲、没有子女,整日以石为伴,村民们都说谭福同是个“和石头过日子的活魔怔”。他却不管别人的议论,依然故我地执着追求燕山奇石的收藏。多年的积累让谭福同有了“殷实”的家底:他收藏的奇石已多达1万余方,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这是猪、马、牛、羊,这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人物……”介绍起奇石,谭福同如数家珍。对于特别喜欢的石头,谭福同为它们一一取了贴切的名字:“神龟”是一枚极似乌龟的石头,盖甲清晰,头部昂扬,“一帆风顺”状如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船,“双胞胎”像极了一对拥抱在一起的幼儿……谭福同觉得每一块石头都有灵性,并一直努力从奇石中解读大自然的“心声”。
随着收藏经验的增加,谭福同的脑子里开始出现“石艺”的初始概念,他不仅收藏奇石,还对奇石进行简单的艺术加工和创造,“你看这条‘鳄鱼’的嘴巴就是用刀刺开的,眼睛也是后安上去的。”200多块石头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后,变得更加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如今,谭福同这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奇石收藏家,“现在每个月都有十几个人从外地赶过来参观。”很多观者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也对谭福同数年如一日收集奇石的毅力佩服不已。
对于这些奇石的未来,谭福同没有特别的打算,他只是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对石头的喜爱,“收藏石头就是我的一种爱好,家乡的这些石头放在院子里,我看着就开心,也希望有更多人像我一样喜欢奇石,分享它们带来的快乐。”
记者 胡杨 通讯员 朱大勇
稿源: 唐山晚报
千万不要人为给石头动手。
“这是猪、马、牛、羊,这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人物……”介绍起奇石,谭福同如数家珍。对于特别喜欢的石头,谭福同为它们一一取了贴切的名字:“神龟”是一枚极似乌龟的石头,盖甲清晰,头部昂扬,“一帆风顺”状如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船,“双胞胎”像极了一对拥抱在一起的幼儿……谭福同觉得每一块石头都有灵性,并一直努力从奇石中解读大自然的“心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