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41|回复: 0

赏石之道 贵在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2 14: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赏石之道贵在文化

作者:陈东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源于我国的赏石文化正以春潮澎湃之势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边疆宝岛等神州各地,进入大雅之堂和寻常百姓家。回眸静思,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石坛空前活跃,日益繁荣,不论是赏石理论研究,还是赏石品评鉴赏,不论是建馆办展,还是奇石贸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赏石类的报刊图书,围绕赏石文化的文化内涵,争先展示赏石文化的独特风韵,引导赏石文化新潮流,提高了我国石坛藏石赏石的整体水平,为世界石坛所瞩目。诸如广西的《赏石文化》、《石道》、上海的《上海石报》、北京的《中华石文化》、广东的《雅石共赏》,甘肃的《石友》、山东的《石语》及有关书刊,都为宣传赏石文化的文化内涵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从上个世纪末,笔者通过编著《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中华奇石鉴赏大观》,参与编著《赏石文化研究》、《新疆大漠奇石》等图书;通过广泛地与我国赏石界前辈、名家、学者与广大石友的接触与交流;通过学习古今赏石文化知识与藏石赏石的实践,深感中华赏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藏石赏石的理论精髓之深,藏石赏石品评水平之高,藏石赏石传统经验之丰富,令人赞叹,尚待深入挖掘、继承和发展。今人藏石赏石水平,在诸多方面——特别是涉及文化内涵,还远远不如古人。此言并非厚古薄今。试问,今日中华石坛,有多少藏石家、鉴赏家能与米芾、苏东坡、蒲松龄、郑板桥等古代赏石名家相比?谁能深谙古人人藏石赏石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谁能深刻提示苍天造化的赏石文化这部“天书”的奥秘书呢?仅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桑行之等编的《说石》而言,这部闪烁着中华赏石传统文化灿烂光辉的艺术巨著,浩浩数万千言,作者涉及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内容包括奇石品种、产地、特点、成因、分布、典故、轶事、鉴赏、诗词、石图,内容浩繁,叙述精到,品位高雅,文笔精美,显示了中华赏石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蕴含着赏石文化这一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尤其这部历史文献性的珍贵遗存中,许多妙文华章堪称宝典。如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此著被编入清代《四库全书》,可见其权威性)、元代贾继善的《辨歙石说》、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清代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沈心的《怪石录》、陈炬的《天全石录》及民国章鸿钊的《石雅》、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等精著,更表明了中华赏石文化的珍贵性,为后人收藏鉴赏奇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华石坛提供了无比弥珍的历史性文献。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承传绵延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既然中华赏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需要有志于献身赏石文化事业的专业、学者及钟情于藏石赏石的广大石友,沿着古人开创的藏石赏石之道,去研究,去探索,去继承,去发展,去创新,就需要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藏石赏石紧紧围绕赏石文化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品位,在高层次的层面上大做文章。只有如此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当文化修养高、艺术鉴赏力强的奇石收藏家、鉴赏家。否则,若只满足于收藏了多少方奇石或只满足于卖了多少方奇石赚了多少钱,或只满足于庭堂里摆放了多少方奇石珍品,或只满足于参加了多少次石展得了多少奖,或只满足于办了藏石馆,甚至只满足于荣任某某赏石团体的会长或理事,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赏石家、鉴赏家,只能说是爱石者,或者说是附庸风雅而已,因而不可能玩石玩出高境界、高水平,谱写出超越前人的新篇章。

      而据笔者所知,在现实藏石赏石活动中,具有上述“满足”心态的人并非“寥若晨星”。在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爱石者自诩为“奇石收藏家”、“奇石鉴赏家”,满足于闪耀着绚丽光环的种种桂冠。其实,权作笑谈,如果让他从美学角度鉴赏奇石独特之美,从哲学方面领悟奇石内涵之深,从文化品位上为奇石赋诗填词撰文,那就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就是玩石者缺乏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匮乏的表现。正如《石语》主编王立新、副主编谢礼波先生在《当前赏石界不良心态与做法述译》(《石语》第十期)一文中所指出的:“玩石属于文化活动,玩石应以文化知识为支撑,以挖掘文化内涵为手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玩石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文化。”在玩石圈子里,有些人不学习文化,不钻研理论,连买本奇石书、订份奇石报都疼钱,舍不得,文化素养低,所谓玩石只能停留在奇石像啥我爱啥的初级阶段,在低层次的欣赏水平上徘徊。有些人则以“财大气粗”为荣,只会出大钱买石头,不会从文化内涵方面欣赏奇石之妙。当然,笔者毫无轻视别人之意,更无贬低别人之心,只是应当正视这个现实。况且,赏石文化发展到今日之新阶段,不仅有些人忽视或缺乏文化修养,而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过程中,对中华赏石文化的原始理念亦有所淡漠。对此,《中华石文化》报主编侯康乙、北京大学奇石研究会原会长郑金武先生撰文指出:“这些年,我们把太多的现代商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带入到奇石的收藏和赏玩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最具魅力、最为珍贵的东西逐步消失。但是越来越多的赏石界前辈都认识到赏奇石文化中最原始的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遗弃它们,将使们们的赏石文化失去灵魂!”(见总第八期《中华石文化》报《中国赏石文化“寻根”》)。

     通过上述回顾,笔者认为:国家兴旺,收藏必兴。我国赏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正是盛世中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我们在充分肯定20多年来我国石坛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认真正视和走出阻碍赏石文化更加繁荣的误区,赏石文化贵在文化,描准创造新的辉煌的目标。在藏石赏石活动中,我们必须十分明确而非常自学地把文化内涵蕴含其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刻认识每一方奇石都是文化的载体,每一方奇石的铭题及底座都是文化的弘扬,每一个藏石馆都是文化的彰显,每一种赏石报刊或图书都是文化的积淀,每一次石展都是文化的展示,每一场赏石论坛都是文化的探讨,每一个奇石市场都是文化的亮相,文化唯尊,势不可撼,把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贯穿于藏石赏石的一切活动之中,让中国传统的古风古韵作为中国赏石风格的主流,以有别于以科研为主的西方赏石文化的风格,使苍天造化的、天人合一的、以人文神韵为主、充满哲理的代表东方艺术特色的中国赏石文化,熠熠映辉,与世常存,傲立于世界石坛之首。

     由此可见,继承历代藏石赏石的优良传统,师古而不泥古,在创新中繁荣,促进现代藏石赏石向高品位、高层次发展,是当代藏石家、赏石家和广大奇石爱好者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将是对推动世界石坛发展壮大的贡献。所以,让赏石文化贵在文化这个目标深入人心,重在践行,无疑是文明古国赏石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延续,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正如我国著名赏石理论家、《赏石文化》主编马鸿斌先生在为拙编的《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撰文所深刻指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对世界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赏石文化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失去其主导和潮流作用,因而就会失去其巨大的震撼力.中国赏石文化的国粹也好,或者赏石文化的精髓也好,必然能够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的进程中得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中国人民独特深邃的宇宙哲学观对人类文明史的进步及对中国赏石文化乃至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必然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如前所述,赏石文化贵在文化,而又重在践行,应效古人之传统,为今日石坛增辉。就以奇石鉴赏而言,古人玩石多是注重文化内涵,或以形象思维赋诗填词,或以逻辑思维著文立说,或以美唯尊作画传情,或以石悟德修身明志,或以石交友石缘情深,无不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试举几例:苏东坡赏石寄兴赋诗,雅趣盎然,他题《壶中九华》名石曰:“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诗增石韵,相映成趣,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溶于诗作之中,这是何等高雅的赏石情怀。陆游赏石亦喜赋诗添兴,以雅取乐。他诗赞昆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咏石高洁幽韵,可为淋漓尽致。蒲松龄亦以石为友,情钟奇石,著有《石清虚》与《石谱》,并创作了40余首赏石诗稿。而他还为最喜爱的“凤翔石”、“双鹰石”、“太仆石”、“垂云石”、“九象石”、“魁星石”等被称为“十友”的10方奇石撰诗,并诗赞那方至今仍置于蒲翁故居的“海岳石”(灵壁石):“遥望此石惊怪之,插青挺秀最离奇。不知何处曾相见,洞睿群言似武夷。”悠悠岁月,历尽沧桑,赏石文化始终与天地共存,久盛不衰,历代文人墨客赏石赋诗填词撰文,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而今赏石界能有多少玩家具有此种高境界、高水平?像北京的王朝闻、贾精一、张原,上海的俞莹、吴浩源、王贵生,广西的马鸿斌、游国权、张卫,四川的夏华炳,安徽的孙淮滨,湖北的来层林,陕西的李饶,甘肃的阮文辉,江苏的刘水,山东的贾祥云、谢礼波,辽宁的赵洪飞等赏石名家还是不多的。中华石坛需要多出藏石赏石名家,中华石坛需要普遍提高中。

     爱石者藏石赏石水平,中华石坛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大力倡导赏石文化贵在文化,激励加强文化修养,增强艺术鉴赏力,事关重大,近在眉睫。此乃进一步繁荣中华赏石文化,壮大我国石坛的明智之举,必须引起赏石界的高度关注,高瞻远瞩,认真对待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4-19 19:08 , Processed in 0.0987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