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石展网】 首页 石讯 石界新闻 查看内容

“石痴”沈茂华:退休13年收藏奇石十多吨

2017-3-17 10:56| 发布者: stone| 查看: 3097| 评论: 0|原作者: 甘明强|来自: 网易咸宁

摘要: 崇阳县退休干部沈茂华自2003年以来,开始痴迷收藏奇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了远近有名的“石痴”。13年来,沈茂华收藏的奇石已足有十多吨。

崇阳县退休干部沈茂华自2003年以来,开始痴迷收藏奇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了远近有名的“石痴”。13年来,沈茂华收藏的奇石已足有十多吨。

收藏奇石 与石结缘

走入崇阳县天城镇原竹胶板厂旁边沈茂华的家,俨然一眼就看到他家前前后后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特别是其家里的大客厅,特意装饰成了一个奇石展览厅,他自题匾名“雅石居”。沈茂华告诉记者,他收藏奇石其实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自从爱上收藏奇石后,他的闲暇时间就几乎全部被捡石头占据,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在江滩河边的“淘宝一族”,无时无刻不在留意地上的石头。

“雅石居”有大大小小的奇石200多个,更多的堆放在房前屋后,有的还寄放在朋友家。沈茂华称,一年差不多要捡来一吨多的石头,12年来,他收藏的石头早有十几吨了。这些奇石有的已形成系列和主题,也有藏家出高价想要购买他的奇石,但是因为难以割爱,至今未出售过一块石头。

今年67岁的沈茂华过去是崇阳县一名政法系统的退休干部,对奇石的爱好完全是受自已表弟的影响,沈茂华说,表弟叫田四方,原先二人都是共同爱好盆景艺术,一有时间,两人都要切磋各自的盆景技艺。只不过,表弟之前经常收藏一些石头。“一有好的石头,他总是第一个喊我去欣赏,通过慢慢赏石,我开始不知不觉喜欢这些石头了,一有几天不去看石头,心里就像丢了东西一样。”

过去因为工作太忙,沈茂华仅仅有闲暇时在家里摆弄一下盆景,自从退休后表弟就动员他一起去收藏石头。自此,他开始踏上收集奇石这条路。每个月都会同表弟一起骑摩托车到神农架、利川、鹤峰等地沿河寻找奇石,每一次总会少则带回一两块,多则通过托运打包。“只有看到稍微有点纹路,有那么一点像样的石头,我都要带回来”,沈茂华表示,他相信收集奇石是讲求缘分的,一块石头,散落在山涧,只有自己将它看中并带回,这也许就是“石缘”。

随着收集的石头越来越多,沈茂华开始系统学习关于奇石的知识,买了很多有关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其实赏石与盆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有美感和灵感!”渐渐地,他开始淘汰一些次品,只捡“精品”,收藏的奇石逐渐多了,沈茂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他先前是全国盆景协会的会员,现在的名片上已加上了“湖北省赏石协会理事”和“崇阳县赏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两个“头衔”。

沈茂华家的“雅石居”的一面墙上,挂着他自撰自书的一面“雅石居记”,字里行间渗透出他收藏奇石十多年来寄情山水、咏物言志的感悟。房间里这些奇石可谓五花八门,有山水、文字、动物,还有一些化石,大的有几米高,小的差不多如鸡蛋般。“雅石居”四周展架两米多高,里面琳琅满目、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奇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精雕细刻的木制底座,并附有奇石的“称谓”。这些奇石已被擦得油光发亮,沈茂华说,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名字和故事。

沈茂华最为中意的是一块呈现出一头牛的奇石。这块石头大约30公分高,石头呈灰色,石头轮廓分明,好似一头大耕牛在农户家门口悠然自得,其状栩栩如生,沈茂华取名为“农家有闲月”。

“当时眼睛都盯住了,一直舍不得离开它”沈茂华至今仍然难忘遇到这块石头的心情。2013年,沈茂华同朋友一起到通山一同去赏石,当地的藏友带他去看农户家的这块石头。好多人都反复看了,觉得象什么又不完全象。但是沈茂华突然把石头放倒翻转过来,此时他的第一眼就看到这块石头好似一头大水牛,其他人这才恍然大悟,大伙一致夸赞沈茂华有眼力,跟这块石头有缘。沈茂华花了几百元钱将这块石头买回家,他请来雕刻师傅,为这块牛石量身打造了一个木雕底座。这块石头后来获得了湘鄂赣三省盆景赏石展的金奖。

与石对话 乐此不疲

很多藏石爱好者都知道沈茂华只收不卖,他有一块获过奖的奇石,别人曾经出价40万他也无动于衷,舍不得卖!沈茂华说,收集奇石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在他看来,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力。每一块石头都成了与他对话的最好朋友!

沈茂华说,石头的语言需要用灵感去碰触!只要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够读懂石头。同时收藏奇石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是亲近大自然最好的方式。

沈茂华说自己既不喝酒也不抽烟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背着背包到山间河边去寻找石头。这一爱好现在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老伴姓陈,过去她也总是认为我不务正业,整天钻到石头里面了”。为了收集石头,沈茂华也是没少花“冤枉钱”。在他看来,人靠衣装,石头也不例外,再好看的石头,单独拿出来也少了点氛围。于是,他置办了很多精致的摆架和石头底座,只为给自己的奇石增加一点“魅力”。为了摆放石头,他花了3万多元将家里的干天井装修成客厅,专门作为奇石展览厅。因为“玩”石头,他将自己这些年的工资收入几乎全部耗费其中,共计花去20多万元。十多年来,为了收藏石头,他历经千辛万苦,先后辗转跑遍了湖南、江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全国十几个省的名山大川和江河湖泊,最远的地方到过青海,对于哪里会有什么样的好石头,沈茂华娓娓而谈,如数家珍。他先后也骑坏了5辆摩托车,磨损丢弃了7把军用镐,所用的装备大多都换了几次了。

但是,每每出外收藏石头回来时,看到自己眼前的这些作品,沈茂华觉得全身的疲倦顿时一扫而光,愈发精神抖擞。现在一有空闲,他就待在这些石头周围,或静静凝视,用心语与它们交流;或反复抚摸,就象重逢自己久别的孩子。

拒收钟乳石 保护自然资源

沈茂华坦言,在他心里,这些奇石是无价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正是在收集奇石的过程中,他愈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愈发热爱大自然。奇石于他而言,最宝贵的地方,是让他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现在的沈茂华已经收藏了方解石、石英石、玉石,缕金石、玛瑙石、水晶石、莹石、英石等几十个品种的奇石,还有一些动物的化石。但是他拒绝收藏钟乳石等天然景观石。“那是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的奇石,不能人为破坏,应该留给子孙后代观赏!”在一些有溶洞的旮旯地方,沈茂华总是义正词严地规劝一些企图投机取巧出售钟乳石赢利的人,让对方甚为尴尬。

2006年,崇阳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刘三宝在崇阳龙标地段散步时无意发现,地下铺的石片地砖中有植物样图案,后经中国地质大学鉴定,果然为寒武纪时期的植物化石,迄今近6亿年。听到这条消息后,沈茂华忧心如焚,他立即与刘三宝一道顺藤摸瓜,最终在崇阳县原大源乡找到了生产石片地砖的一家石材厂,通过苦口婆心做工作,对方才心悦诚服,答应抢救地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化石,不再在原采石区采石加工了。至此,沈茂华脸上的愁云才慢慢散去。

沈茂华说,收藏奇石能够让自己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灵魂得到升华,人生哲理得到解读。他表示与石结缘今生无悔,自己会一如既往到全国各地收藏奇石。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石界新闻石界新闻
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盛大开幕
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盛大开幕
 3月9日上午,由安徽省灵璧石协会主办,安徽省磬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宿州城投恒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在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天
安徽省灵璧石协会召开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新闻发布会
安徽省灵璧石协会召开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新闻发布会
 3月5日上午,安徽省灵璧石协会在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天下第一石城召开“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筹备会暨新闻发布会,会议决定,2024中国安徽灵璧石文化节将
全国将举办1.2万余场非遗活动  让年味更浓厚、节日更喜庆
全国将举办1.2万余场非遗活动 让年味更浓厚、节日更喜庆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全国将举办1.2万余场非遗活动让年味更浓厚、节日更喜庆  春联、木版年画、舞龙舞狮、皮影戏……丰富的非遗年货,热闹的非遗表演,传递出浓
“捡漏”的一块石头,竟然以14.8万元的高价转手成交!
“捡漏”的一块石头,竟然以14.8万元的高价转手成交!
石友何故与14.8万奇石擦肩而过?| 以为无缘,实则不识货也 人与人的眼光差别到底有多大?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却可在赏玩奇石中通过奇石的价值得以量化。按
大叔在河边捡到的“金蟾奇石”,有人出80万他都舍不得卖!
大叔在河边捡到的“金蟾奇石”,有人出80万他都舍不得卖!
有人问:真的有人能靠捡石头发家致富?赵顾问认为不用怀疑,真的有。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捡石头为生的人,一般都聚集在江边、山上、戈壁等等石头“出没
地质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湖底陨石坑
地质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湖底陨石坑
这些陨石坑呈规范的圆形,宽度介于80米至160之间,深度介于5.5米至30米之间。腾讯科学讯 地理学家在勘测纳沙泰尔湖的湖床时发现了四个巨大的陨石坑,并给它们起了
重器,两笔交易重回焦点
重器,两笔交易重回焦点
灵璧石身为最悠久的观赏石种之一,在“天下第一石”的光环之下,总是受到人的关注。这些年,石界关注的,虽然有其它的各路“黑马”,但是却有这么一群藏家,始终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2-21 22:04 , Processed in 0.0720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