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 记者 刘焕俊 闵 波 通讯员 张波 陈明学 报道:2013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在武汉召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会,我市申报的竹山郧巴黄牛、郧县米黄玉等11个产品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名列全省第一。 骄人业绩,来之不易。它饱含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350万人民群众及关注、关心、支持十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堰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茂密,生物多样,资源丰富,全市生物资源达3100多种,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然而,大量质优味美的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市委书记周霁指出:“要把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作为十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方略。”市长张维国要求,“要把秦巴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品牌十堰”。副市长张慧莉围绕品牌建设亲自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安排部署。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工作大局,服务主导产业,以质量求突破,靠质量促转型,用质量增实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开发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攻坚破难创品牌 2008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丹江口翘嘴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今,“丹江口翘嘴鲌”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各大商超,年产值达6.6亿元,比保护前增长10倍以上,占当地水产业经济总量的65%,并带动当地水产养殖快速发展。 “丹江口翘嘴鲌”的故事,只是十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时度势,从十堰市情和产业实际出发,会同各县市区及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积极有效地谋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培育了一批拥有十堰人文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至2012年,先后有“龙峰茶”、“郧阳乌鸡”、“丹江口翘嘴鲌”、“房县黑木耳”、“竹溪贡米”、“竹山绿松石”、“武当蜜橘”、“郧阳木瓜”、“武当榔梅”、“丹江口鳡鱼”等10个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保护。 2013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集全系统之力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力度,开展资源普查,制定工作规划,坚持市县联动,勇于克难攻坚,实现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历史性突破。12月9日至1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武汉组织召开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会,我市申报的竹溪黄连、竹山肚倍、丹江口青虾、丹江口鳙鱼、竹山郧巴黄牛、竹山郧阳大鸡、梅子贡茶、房县黄酒、郧西马头山羊肉、郧阳红薯粉条、郧县米黄玉等11个产品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至此,我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跃增至21个,地标产品数量占全省地标产品总数的16%。其中丹江口市6个,竹溪县、竹山县、郧县分别4个,房县2个,郧西1个。产品涉及水产、畜禽、茶叶、食用菌、水果、粉条、粮食、酒类、中药材、矿产品等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丹江口市博奥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33家企业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标准先行促发展 如果说,质量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命,那么标准体系的建立则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前提,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品质的保证。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围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和技术文件,指导创建国家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先后为地理标志产品收集、制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市地方标准200多项,这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为我市地理标志产品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技术保障作用。 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内,现已建成竹溪贡米等10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丹江口水产养殖等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竹溪贡米示范区规模达到4.5万亩,产量达到3.1万吨,产值3.1亿元,占当地同类产品产量比重的53.2%,占年度GDP的6.33%,示范农户达4.1万户。 标准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标准的话语权就没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水电、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从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着手,大力开展工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水平,提高了标准化在企业效益增长中的贡献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富民强市新引擎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不仅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为特色产品争取到一张张产品“身份证”。这些地域特色产品在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保护后,有了质量和信誉的保证,身价倍增,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竹山绿松石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迅速成为竹山县第一特色主导产业。绿松石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100吨,从事绿松石产业加工的大型企业达到30余家,全县从业人员超过15000人,产值4.11亿元。 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金字招牌的营造下,丹江口翘嘴鲌畅销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大中城市,部分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单价由以前的24元/公斤,提高到约100元/公斤,批发价总体增幅130%。丹江口鳙鱼获批后,预计到2015年,年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2.5亿元,渔民人均增收3000元。 郧西马头山羊经过多年的发展,年饲养量近60万只,年出栏30多万只,马头山羊肉产量达5250吨,产值达3.7亿元,占郧西肉类产品30%。“房县黑木耳”被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黑木耳产业发生了重大转变,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此前10个地标产品被纳入保护后,经济效益增长80%,经济贡献率约占当地经济总量的15-30%。2013年成功申报的11个地理标志产品,将再次助推我市地方经济的增长。 品牌的总体水平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市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发、培育与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相结合,建立了以品牌引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企双赢模式,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龙峰茶”、“竹溪贡米”被评为“湖北名牌”,“龙峰茶”被评为省十五大有机名茶。武当蜜桔分别被省和国家有关单位授予“十大名果”、“中华名果”称号,2012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武当蜜桔品牌价值评估达12.0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相关龙头企业达96家,年总产值58.4亿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80家,产值40.6亿元,占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0亿元的20.3%。 信心满怀扬风帆 雨雪风霜等闲过,日月星辰作见证。通过艰辛付出,我市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有目共睹,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质量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曾勤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力争到2015年实现3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切实将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保护一个产品、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方发展”的目标。 目前,我市正按照十堰市国家地理产品保护三年工作规划,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资源调查工作,一批以丹江口库区为主的水产品,以武当山区为主的中药材产品,以秦巴山区为主的农林特产品、畜禽产品、加工产品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十堰质监人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服务‘三农’和富民强市的重要桥梁,努力谱写十堰转型跨越的新篇章。 来源:秦楚网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11-5 17:23 , Processed in 0.09419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